光影交错 记录点滴
东莞北隅社区外的大榕树下,张老伯和邻居们与往常一样斗着蟋蟀。“角斗场”上一如既往的残酷,小小的蟋蟀拼了命的搏斗只为给主人赢得荣耀。“战斗”中的败者仍然逃避不了被鸡吞噬的命运。
看到记者,张老伯头也没抬地说,“几年前有个广州日报的记者来过。”4年前,本报记者也是在这里发现了他们。但是当时他们中却很少有人料到,自己每天再平常不过的娱乐活动竟然成了《大榕树下斗蟋蟀》登上了报纸,还有自己聚精会神斗蟋蟀的照片。和4年前的照片对比,蟋蟀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斗蟋蟀的人没有变,斗蟋蟀的兴趣未曾减过。
《广州日报·东莞新闻》陪伴东莞读者9年了,无数张图片为读者带来愉悦。2007年开辟的影像版,为《广州日报·东莞新闻》带来一篇新的乐章。影响东莞一张张老照片,配上简短精辟的文字,一张张似曾相识的面孔跃然纸上。光影交错中,我们用无声的语言记录下这座城市的成长的点滴和时代的变迁。
文/记者黄江洁
我们与你一起成长
2009年接受本报采访时,“龙头老大”霍灼兴曾一脸愁云,“午后抽烟图”中的他独自哀伤,因为经济不景气,各镇纷纷取消龙舟赛导致接不到订单,连续3年他的龙舟厂一共才造了50条龙舟。
当时本报记者拍到的“霍灼兴和工人一起吃饭”的图片中,加上工人一共有6人。但是现在的霍灼兴却“喜上眉梢”:去年他龙舟厂的龙舟制作技艺刚刚申请获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他自己也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
记者再次找到他时,他正忙着处理增城的一批订单。厂子不仅扩大了规模,而且采用了“一半手工一半机械化”的模式,光是端午节前夕就卖出了十多条龙舟。
和霍灼兴一样开心的还有《逐鹿取茸》的主角范德坤,他的养鹿场最近又从东北老家引进了几只梅花鹿,生意越做越大。
谈起2007年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一事,范德坤说,当年自己是抱着一种“不太情愿”的心情接受采访的,因为他不愿意把自己“逐鹿取茸”的过程暴露在镜头下。但是没有想到稿件和图片见报后,竟然在无形中扩大了养鹿场的知名度,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而与泥浆为伴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了,考上了高中;梁叔仍然在先锋村开着他的“水上出租车”,只不过已经换了新船;《后摩托时代的东莞棒棒》林世福、欧盛贵都已经另谋他业;老屋里煮饭的阿公和儿女们搬进了新房,去年还抱上了大胖孙子……
短短几年时间,世界变了,东莞变了,很多人和事都变了。而我们,《广州日报·东莞新闻》也在改变,陪伴我们的读者、陪伴照片里的人物一起成长。
如今,《广州日报·东莞新闻》在9岁生日之际,再次以崭新面貌展现在读者眼前。从“视觉”到“影像”再到“拍客”,从我们拍到大家拍,我们一起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成长的点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记者:不经意间被震撼
本报摄影记者庄小龙,去年5月离开了东莞,临走时他把几年来在东莞拍下的图片整理成文件,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
他说,城市的步伐越来越快,身边很多人文之美也被我们匆匆抛在脑后。因此,“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刻意地从身边去寻找任何一丝能引起心灵震撼的线索。”比如,江河边上抓鱼的孩子,暴雨中相互搀扶的老夫妇,夜幕下伸着懒腰刚下班的流水线女工……
回忆起在东莞工作生活的日子,小龙说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张图片,是东莞“棒棒”欧盛贵一家吃午饭的照片。“禁摩之后在东莞很多老街都出现了外地人骑三轮车拉客的现象。”小龙说,但是大部分棒棒看到记者都避而远之,“他们以为记者也是来赶他们走的。最后费了很多口舌,终于有两个人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
“从菜场捡了些烂菜叶回家,用水煮一下,然后拌点酱油就那么吃。”小龙说,当时自己和同事一路跟到欧盛贵回家后,才发现了欧盛贵一家吃饭的“秘密”。
“我当时非常非常地震惊。”小龙回忆说,“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不可思议,生活原来会这样残酷,他们的生活是如此艰难,如此挣扎。”小龙说,虽然采访是自己的工作,但当看到这样的情形时,他突然想:“有谁不会停下来,给予他一些帮助,至少是一些关心?”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