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翔:总结第二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

2011年08月08日 10:59
来源:人民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话剧《锣鼓巷的故事》领导与演员合影

话剧《锣鼓巷的故事》领导与演员合影

溯源

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创始于2010年,当时由东城区文委主要领导提议,交道口街道工委、办事处和新生的民间戏剧力量蓬蒿剧场共同创意、策划,仅投入十万元费用,创办了第一届南锣鼓巷戏剧节。新东城区政府成立后,加大对戏剧文化事业扶持力度,投资150万,举办第二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

概况

第二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由北京市东城区戏剧建设促进委员会主办,东城区文委、东城区文联、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北京东方文化资产经营公司、东城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联合承办,北京蓬蒿剧场执行承办。

呈现重视文学关怀和现实主义关怀的原创作品;呈现世界优秀经典剧目;呈现国内国际最优秀的戏剧艺术家的表演创作,是本届戏剧节为促进北京戏剧文化更加多元性丰富性,所展现的最大亮点。

这是政府公益性推动、社会企业予以支持、艺术家倾力奉献、民间戏剧力量热情投入,创造“首都文化中心区”与“世界城市窗口区”的完美结合。

它为艺术家创作表达提供了集中展示的平台,满足了社会发展中人民大众更丰富的文化需要,彰显了党和政府卓越的执政能力。

戏剧节于2011年5月10日开幕,7月12日闭幕。

戏剧节邀演剧目十九部,共计54场。

演出场地覆盖南锣鼓巷地区的中戏实验剧场、中戏北剧场、蓬蒿剧场、风尚剧场等4个剧场。

观演人次1.2万。其中购票观众2千余人,票房收入11万。

公益演出场次11场,除专门的公益演出场次外,其他演出场次每场均设有30%以上的公益演出票。为东城区十余个街道办事处的普通居民、东城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交道口南锣鼓巷地区商户,及中宣部、文化部、中国社科院、中国作协相关工作人员,及中央戏剧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师生,及驻北京解放军官兵共计提供公益观演票近一万张。

收获和特点

演出剧目艺术含量丰富、厚重

戏剧节演出剧目按地区划分,北京地区12部,上海1部,天津1部,台湾1部,法国、美国、以色列等4部。

按创作方式划分,经典剧目13部,原创剧目6部。

按创作来源划分,国家院团2部,戏剧高等学府3部,民间戏剧艺术团体9部,国际及港台地区5部。

其中有: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导演的《哥本哈根》、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立滨教授导演的《低音提琴》、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谷亦安教授导演的《尘归尘》、著名戏剧评论家童道明编剧、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马路导演的《秋天的忧郁》、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陈小玲编剧、副教授王晓凡导演的纪念曹禺生平的《寻找剧作家》、北京人艺优秀青年导演、演员徐昂、班赞创作的《动物园的故事》、北京人艺编剧吴朱红创作的《安妮日记》、著名编剧过士行编剧的《遗嘱》、著名导演和演员赵立新创作的《审查者》、优秀青年导演黄盈创作的《都》、优秀导演方旭根据老舍名著改编创作的《我这一辈子》、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副主任王绍军创作的《奥莉安娜》、北京东城青年剧协秘书长王翔编剧的真实反映社会发展的《锣鼓巷的故事》。

邀演的5部台湾及国际剧目,分量也足够厚重。台湾优秀青年导演李建常的《今天早上我们回家》、美国著名导演、北大戏剧与电影研究所艺术总监约瑟夫导演的《狗,还是老婆,这是个问题》、法国默剧大师比佐创作的《静默回忆》、法国著名导演卡罗琳创作的《岁月的泡沫》、瑞典戏剧电影协会主席马福力创作的《塘鹅》、以及以色列驻华使馆力荐的《迁徙的动物》。

社会民众反应强烈

19部艺术分量厚重的戏剧舞台演出给东城区及北京市观众提供了一道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由于演出内容上乘、票价低廉(成人票60元,学生票30元),很多观众多次观看戏剧节演出,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主流精神文化生活。其中有一位观众,一次购买了戏剧节全部19场演出的门票,并把它们拍成照片,在网上展示。

艺术界高度认可

众多优秀戏剧艺术家和文化界相关领导交口盛赞本届戏剧节艺术质量厚重。如蓝天野(北京人艺著名演员)、徐晓钟(中央戏剧学院第二任院长)、斯琴高娃(著名表演艺术家)、闫妮(著名演员)、刘恒(著名编剧)、万方(著名编剧)、王育生(著名戏剧评论家)、王福麟(中国话研会常务副会长),刘平(中国话研会副秘书长)、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研所副所长),以及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梁鸿鹰、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尚墨玲、中宣部改革发展办公室事业发展处处长朱涛、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北京市剧协副主席杨乾武、北京市文化基金会秘书长孟海东、北京市文学艺术基金会秘书长李玮等,均多次观看戏剧节的演出,无一例外都称赞、评价本届戏剧节是艺术含量最重、主流文化引导和观众接受程度最成功的一次戏剧节。

催生艺术质量上乘的原创作品

本届戏剧节推出的作品中有6部属于原创作品,创作思考严肃,艺术呈现灵动,对社会充满人性关怀,但因主流艺术题材远离商业运作模式,迟迟不能公演与观众见面。

如中戏陈小玲编剧的纪念曹禺生平的《寻找剧作家》、剧本创作六年,因没有资金无法上演。还有方旭改编创作的《我这一辈子》、童道明编剧的《秋天的忧郁》、黄盈编剧的《都》、过士行编剧的《遗嘱》,都是得益于本届戏剧节每部戏三万元的资助,得以成功上演,给北京戏剧观众屡屡带来清新、震撼的戏剧感受。

其中《寻找剧作家》、《我这一辈子》两部作品,在戏剧节一经演出,立即被北京市文化局举办的2011年北京市舞台剧目新剧目展演选定参加,该展演活动小剧场话剧作品一共只有三个名额,锣鼓巷戏剧节的原创剧目占了两部。

促进国内、国际戏剧交流,并带动了戏剧院校之间的艺术学术交流

本届戏剧节不仅有北京、上海、天津三地戏剧艺术团体之间的相互观摩交流,还有与台湾、美国、法国、以色列等地区、国家的戏剧艺术创作交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锣鼓巷戏剧节这样一个戏剧平台,客观上也促成了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国家话剧院、北京人艺、天津人艺等国内最高戏剧艺术学府和院团之间的深入交流、切磋。

延伸探讨戏剧文化发展方向

戏剧节期间,还举办了戏剧艺术沙龙及相关讲座,并邀请台湾戏剧艺术表演联盟副秘书长杜慧平、香港进念二十面体艺术总监荣念曾、香港演艺学院院长邓树荣来京,举办专题讲座,介绍台湾香港戏剧艺术发展现状及政府文化政策。给北京及东城的文化主管机构、戏剧艺术工作者和观众带来更多的信息,为戏剧文化真正的繁荣发展提供借鉴。

民间戏剧力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届戏剧节由近年来东城区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催生下新兴的民间剧场——蓬蒿剧场承办,全部工作人员只有三个人,承担起戏剧节最主要的剧目邀演、审核、组织统筹、宣传、服务接待工作,以极大的公益心和热情,为社会做出贡献。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更有效、更有活力推动先进文化的力量,应该在民间。

更加明确文化事业的正确定位

本届戏剧节,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艺术创作有其最根本的规律,在最本质的层面,一定是非盈利的,必须远离商业。根据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历史规律,承载着全社会80%以上的戏剧创作,其票房收入最多只能达到投入成本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定数。其余部分,只能靠政府和各种文化基金会来支持,否则必然会流于娱乐化和庸俗化。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是不能做文化产业,而是不能把所有的文化都产业化;不是不要追求GDP,而是更要追求GDP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原创力;不是不能追求物质和娱乐,而是更要追求先进的文化生活和理性思考。只有这样,政府、艺术家、人民大众、工商业乃至全社会才能真正在更深层面走向幸福和谐。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