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24日电(记者 许心怡) 前不久“南澳Ⅰ号”沉船发掘入选了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天,人民网文化频道邀请中国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刘曙光做客人民网,揭秘"南澳Ⅰ号"的发掘疑团。
谈到水下考古的难度,刘曙光说:“水下考古有别于陆地考古。首先还不是天气的问题,整个工作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可能有不少网友看过电视,看过照片,潜水员在水下很自由地翱翔,然后周围都是花花绿绿的水下植物或者是鱼虫,觉得很美,那个是拍电视,有灯光,或者是在一些很浅的水下看到的一些景象。‘南澳Ⅰ号’这个发掘情况就完全不是这样的。你下到水下20米、30米的地方整个是一片漆黑,而且完全没有方位感,完全没有层次感。你不知道你是在水下多少米的空中悬着,你也不知道你周围是什么样的景象。离你两厘米、三厘米的地方是一条鲨鱼,还是你的工作伙伴,看不到,接触不到。所以,人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失去了光明,就是一片漆黑。”
“我听不少的同志跟我说,内心的恐惧是非常大的,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很有压力的环境。而且除了精神上的压力,生理上的压力也是很大的,水下的大气压,它对人体本身是比较有害的,如果要是减压减得不好,是会对人的身体,甚至对人的生命造成损害的。”
谈到天气的影响,刘曙光表示:“要求一定是要风平浪静,有时候我们在海面上看是阳光灿烂,但是水下是暗流滚滚,如果要刮起台风,比如这几天‘南澳Ⅰ号’发掘就是时断时续,考古队员已经连续四次在躲避台风了。台风刮来的时候,人在海面上非常不安全,就要撤退到避风的港湾里面去。台风走了以后,因为有雨,把泥沙带到水里面,海水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才能慢慢地进入到相对比较清的环境,才能开始工作。所以每次台风一来,都会对我们工作影响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