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山村马栏 日寇心脏插利剑

2011年06月20日 06: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袁艺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马栏村至今流传着马栏人英勇杀敌的感人故事。如果说挺进军是一把插在日寇统治区“心脏”上的利剑,马栏村则是这把利剑最锋利的部分。小小的马栏,地图上难以寻觅的地标,却因挺进军而名声大振,成为京西敌后抗日战场上最坚强的战斗堡垒。

追忆

1939年10月到1940年夏,马栏——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山村,曾是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驻地。作为平西抗日敌后战场的指挥中心,马栏村有着辉煌的抗战历史。从村里走出去的抗日战士组建了一个排,人称马栏排。

如果说挺进军是一把插在日寇统治区“心脏”上的利剑,马栏村则是这把利剑最锋利的部分。小小的马栏,地图上难以寻觅的地标,却因挺进军而名声大振,成为京西敌后抗日战场上最坚强的战斗堡垒。

★报信暗号“坐茶壶”

马栏村至今流传着马栏人英勇杀敌的感人故事。1940年秋,日军对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扫荡,占领斋堂的日军经常到各村清剿。马栏村民兵没有被敌人的气焰吓倒,坚持就地抗战。

一次,日军小队长赖野带着一百多个鬼子和伪军扫荡马栏村,鬼子距离村口几里路时,传来一声声“坐茶壶”的喊声。“坐茶壶”是村里规定的暗号,表示鬼子来了,大家要做好战斗准备。随着“坐茶壶”的喊声一声声临近,民兵于成祥、杜春新埋伏在村口龙巴头崖畔,监视着鬼子的一举一动。其他民兵则埋伏在隔沟相望的柏树台子高地,火力支援于成祥。

骄横的日军打着太阳旗,沿着村口的过街楼向村里蠕动,明晃晃的刺刀伴着军靴践踏山石的响声由远而近。等到日军从眼皮下走过,于成祥、杜春新两个英勇无畏的民兵居高临下大吼一声,举起地雷朝日军的队伍扔下去。两颗地雷虽然一颗没响,另一颗摔成两瓣,但冲天而降的地雷却吓得日军卧倒在地。与此同时,埋伏在松树台的民兵点燃了袭击野兽的土炮,铁砂呼啸着飞向敌阵。赖野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蒙了,误以为中了八路军的埋伏,慌忙带着残兵败将逃回斋堂据点。机智勇敢的马栏民兵用地雷吓退装备精良的鬼子兵,保护了乡亲和村庄的故事,至今仍被马栏人称颂。

★63岁老人舍身保全村

马栏村中间一块平坦的空地上,有座残破不堪的戏台,马栏人称为茶棚。1942年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根据地只有民兵、游击队与敌人周旋。村里汉奸在日军的授意下,威逼抗日家属说服亲人向敌人自首,妄图以此削弱抗战力量。

1942年6月26日,马栏村民兵查出隐藏在内部的三个汉奸,报告游击队后将他们在戏台前处决。漏网的汉奸地主于冬华连夜逃到斋堂据点,跪求鬼子小队长赖野出兵。第二天清晨,赖野带着一百多人包围了马栏,将村里没来得及转移的老人,妇女和儿童驱赶到戏台前,架起三挺机枪,逼问谁是抗日家属、干部家属。一连问了四五遍,人们沉默。沉默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对侵略者最大的反抗。

恼羞成怒的赖野将手一挥,枪栓声响成一片,一场血腥屠杀眼看就要发生。在这个危急关头,县大队队长张崇德的父亲、63岁的张兰珠老人挺身而出,说“我是八路军家属,放了乡亲们。”赖野连忙问张兰珠还有谁是八路军家属、干部家属?张兰珠回答“不知道。”气急败坏的赖野举起东洋刀向张兰珠砍去,老人血染戏台,壮烈牺牲。

张兰珠被杀后,愤怒的百姓一阵骚动,要与日军拼命,被日军用枪拦截,一把把明晃晃的刺刀对准了百姓的胸口。就在日军又要大开杀戒的危急时刻,50多岁的女共产党员宋广福在张兰珠的遗体旁说,“我是共产党员、干部家属,要杀杀我,与老百姓无关。”赖野无计可施,根据汉奸于冬华的指点,抓走了40多人,临走时又放火烧了60多间房子。这就是当时著名的“马栏事件”。

阶级仇,民族恨。当年不足八百人口的马栏村,家家有人参军抗日。他们组建了一个排,人称马栏排,编入挺进军第七团。张俊明1938年参加冀东抗日联军,担任过挺进军马栏排排长,萧克将军两匹战马的马掌,就是出自张俊明之手。老人头上有个小坑,那是在战场上子弹擦伤头皮留下的痕迹。八十年代初,萧克将军故地重游,回到马栏,一眼就认出了回乡务农的张俊明。萧克将军拉着张俊明的手,问他生活有什么困难。张俊明连忙对老首长说:“比起牺牲了的同志,自己还能劳动,能喝酒,就是幸福。”据统计,马栏排共有28位烈士。

马栏村村委会主任李秀民告诉记者,冀热察挺进军自1939年成立,到1942年撤销,共存在了三年,挺进军有一年时间是在马栏村生活和战斗的,马栏拥有最完整的挺进军历史资料及遗迹。李秀民说:“马栏人应该担负起宣传、挖掘挺进军历史的责任,否则,那段历史很容易被忽略或遗忘。”怀揣历史使命感,村民们在村干部的倡议下恢复了司令部旧址原貌,使其成为北京第一家由村民自筹自建的村级抗战纪念馆。

■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图像

1939年10月到1940年夏,马栏——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山村,曾是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驻地,照片为萧克将军。图为司令部驻地内陈设。

重访

挺进军历史遗迹

成红色旅游景点

马栏村新修的马路上刻着一条红线,顺着红线,挺进军司令部机要科、警卫排、伙食房、枪械所、卫生队依次排开。然而这些历史遗迹由于年久失修,很多房顶上长着一人多高的蒿草,塌陷的屋檐摇摇欲坠。村民陈雪萍的老宅曾是挺进军司令部的警卫排,在老宅的地基上,三间崭新的砖瓦房已见雏形。陈雪萍强调,院里之所以还保留着一小间老房子,算是给后代留个纪念。

马栏村村民曾以采煤为生,近几年村子周边的煤窑陆续关停,寻找新的替代产业摆在李秀民面前。“山区自然条件差,干旱少雨,就产石头”,村干部李秀民意识到“还要依靠村里的资源寻找生路。”村民认同李秀民的思路,纷纷捐赠与挺进军有关的物品,每件物品下方写有捐赠人的姓名。张兰珠孙女将1955年由毛泽东亲笔签发的光荣纪念证捐献出来,使其成为镇馆之宝。1997年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开馆时,屋内陈设根据老人回忆恢复成当年模样,甚至有意保留了屋角处的裂口,那是1939年日军空袭时留下的痕迹。

1997年7月7日,89岁的原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萧克将军应邀来到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萧克走进当年的司令部旧址,迎面就是一首他在马栏创作的豪情万丈的诗作:“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程不可量。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小院北屋曾是他的办公室兼起居室。老人深情地抚摸着他熟悉的八仙桌,桌上有老式电话机、笔、墨、砚台、用来存放档案的大衣柜、铜脸盆等。他坐在土炕上,抚摸着落满灰尘的小油灯。在马栏烈士名录前,他摘下凉帽,思绪停留在1939年秋到1940年夏,他率领冀热察挺进军在马栏村度过的一段难忘岁月。

在李秀民的规划中,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仅是一个开始,显然,他不满足马栏人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仅局限于小小的马栏,他憧憬将马栏排、张兰珠、宋广福的英名带出马栏,让村外的人走进马栏。“游客大老远来了,不能光看个司令部旧址,他们还能在村里吃住,体验昔日革命老区的魅力。”曾是2006年北京市自主创业先进个人的李秀民说要把无人居住的院落集中由村委会管理,发展“农家乐”。那么如何盘活村里更多的挺进军遗迹?李秀民打算开发红色旅游。“村里现在有28个院落与挺进军有关,这些院落基本保护完好,是很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源。”李秀民欲将村里28个院落进行整体修缮,“肯定是修旧如旧,然后给院子挂牌,让游客知道它们当年是挺进军的什么部门。”

如今,令李秀民焦虑的是,村里了解挺进军历史的老人越来越少,很多史料和故事因为来不及整理,面临失传的危险,比如,92岁的张俊明就已患上老年痴呆症。“虽然脑筋不灵光了,但只要有人提到挺进军及萧克将军,他就会激动地大哭不止。”李秀民说。

档案

★名称:马栏村

地址:京西

☆冀热察挺进军自1939年成立,到1942年撤销,共存在了三年的挺进军有一年时间是在马栏村生活和战斗的,马栏拥有最完整的挺进军历史资料及遗迹。

☆1940年秋,日军对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扫荡,占领斋堂的日军经常到各村清剿。马栏村民兵没有被敌人的气焰吓倒,坚持就地抗战。

☆据统计,从马栏村走出去的抗日战士所组成的“马栏排”共有28位烈士。

标签:马栏 栏村 日寇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