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剑平 李军 通讯员 聂小丰 唐晓莉
古老神秘的花瑶风情,令人如痴如醉;鲜艳古拙的滩头年画,展现别样的艺术魅力;呜哇山歌,高亢动听;炭花飞舞,璀璨迷人……6月12日,记者走进隆回,犹如游历在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大观园,深切感受到该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氛围浓郁,而且硕果累累。
正巧,“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宣传评选”当天在长沙隆重颁奖,隆回县一举夺得3个大奖:县里跻身“湖南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强县”,县委书记钟义凡获“湖南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贡献奖”,民俗学家刘启后当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十大杰出人物”。
隆回县委书记钟义凡,被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称为“文化自觉的官员”。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党委和政府的职责所在。我作为一个县的主要领导,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不失传、不灭失,才算尽到了责任。”
正是这种可贵的文化意识,造就了隆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春天。
地处梅山文化中心圈的隆回县,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品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以来,隆回县组织了数百人马,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任县长的钟义凡不但亲自部署,还以一个普查队员的身份参与普查工作,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荷香桥老街、滩头年画作坊、虎形山瑶寨都留下了他现场调查的身影。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笑称他为“高级普查队员”。 到目前,该县共调查整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650项,挖掘出了一大批社会影响大、文化价值高、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料和珍贵实物。经过多年的普查,“非遗意识”在隆回大地深入人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摸清后,保护工作全面展开。
建立“政府为主”的保护机制。县政府出台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真正体现“政府保护为主”原则。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财政投入机制,普查经费、科研经费、传承人传承补贴以其他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支出全部列入财政预算。9年来,县财政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已经超过500万元。2010年,隆回在省内率先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明确为副科级事业单位,编制10人,开创了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时代。目前,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家级的有滩头年画、花瑶挑花、花瑶呜哇山歌3项,省级有七江炭花舞、花瑶讨僚皈2项,另有市级11项、县级12项,成为我省拥有最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县之一,占邵阳市的一半。该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特别贡献奖”。
重视保护队伍建设。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该县2007年遴选并确定了11名非遗传承人,并鼓励他们带徒传艺。县财政拨出专款,在全省率先给传承人发放传承补贴,按项目从国家级到市县级的不同档次,给传承人每人每月800元—400元不等的传承补贴。这一措施实施后,11位传承人共收徒25人,为项目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在非遗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13名国家工作人员,给予记功和嘉奖,对4个项目工作组进行经济奖励,形成了“保护非遗光荣”的良好氛围。滩头年画是我省唯一的木版水印年画,但日渐式微,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仅存2家作坊。技艺最为精湛的是高腊梅年画作坊,但2位传承人钟海仙、高腊梅夫妇已是古稀老人,4个子女无一人子承父业。为解决技艺接班问题,县政府出面请他们在县检察院和县自来水公司工作的两个儿子放弃工作回家学习年画技艺,但保留他们的工资待遇。如今,两兄弟的年画制作技艺日臻成熟。3年前,国家级传承人钟海仙老人虽已作古,但可喜的是年画作坊仍得以延续。
隆回县充分发挥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为全县旅游开发提供核心支持。县政府确立了以民间民族文化开发利用为重点的旅游发展思路,启动了以开发利用花瑶传统文化资源的虎形山民族风情园、崇木凼花瑶古寨、梅山文化园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