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衡州花鼓戏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取向

2011年06月07日 10: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李飞宙

传统戏剧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消费和多种现代文化艺术样式的冲击中,大部分面临着生存危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传统戏剧特别是地方戏剧种都逐渐淡出城市的剧场,淡出主流文化,传统戏剧的演出团队开始急剧萎缩。不过,由于传统戏剧所独有的文化属性,尤其是从21世纪开始的民间保护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推动,在广大农村表现出了鲜活强旺的生命力,并日益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

从流布于湘南地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衡州花鼓戏来看,目前在农村从事衡州花鼓戏演出的国家与个体民间剧团、戏班就有30余个,衡阳市花鼓戏剧团的3个演出队,2008年在农村的演出就达800余场。传统戏剧已经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衡州花鼓戏概况 及其艺术特征

衡州花鼓戏是流布于湘南各地的一种地方传统戏剧,它的前身在衡阳、衡南、耒阳、常宁一带叫“马灯”,衡山衡东一带叫“花鼓灯”,攸县、茶陵一带叫“地花鼓”,安仁叫“花灯”,永州江左一带叫“花灯”,江右一带叫“唱调”。1982年,在撰修《中国戏剧志·湖南卷》时经过专家的论证协商,将流行在湘南各地的花鼓戏统称为衡州花鼓戏,从而成为湖南花鼓戏的一个重要流派。衡州花鼓戏起源于明嘉靖年间,成形于清同治年间,是在灯会、采茶、傩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在艺术特色上其声腔基本以“唢呐牌子”和“川子调”为主,演出的舞台语一般采用衡阳地方方言,剧中人物角色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音乐以活跃、开朗、高亢、激昂著称,热情奔放,载歌载舞,山歌风味非常浓厚。

目前衡州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和创作的新剧目共有200余出,主要有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取材民间生活,反映劳动和爱情生活的,如《磨豆腐》、《抖碓》、《双采莲》、《送表妹》、《装癫吵架》等,还有劝诫不良习气的,如《劝夫》、《劝妹》、《戒洋烟》、《傅公子赶妻》、《打铁》、《龚瞎子缝衣》等。二是取材神话传说或酬神、祭祀中的故事,如《铁板桥》、《大盘洞》、《四仙姑下凡》等。三是吸取地方大戏或皮影、木偶戏的传统剧目,经过艺人不断加工整理而成的,如《杨春龙》、《打砖会兄》、《蜜蜂记》、《五鼠闹东京》、《卖丝鞋》、《抢亲失妹》等。

衡州花鼓戏具有以下基本艺术特征:第一,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如《磨豆腐》等剧目表现了浓郁的地域民俗。第二,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成套剧目,如《喜盈门》等。第三,源于古典戏曲的继承性。衡州花鼓戏继承了昆曲、京剧等古典戏曲的艺术特征,如表演的程式化、虚拟化。第四,演出主要为“三小”阵营,构成独特的通俗美,其简约、质朴与短小精悍的特点,特别适宜在农村地区演出。

当今农村对传统 戏剧的文化认同

衡州花鼓戏是湘南民间智慧的结晶,它的形成、发展与传承过程清晰地呈现出开放融通、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厚的文化属性,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独特的演出形态和演出风格。那么现在农村为什么会对衡州花鼓戏这一传统地方戏剧情有独钟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文化认同?

首先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湘南地处丘陵地带,除部分山地海拔在千米之上,大部分为岗峦起伏的丘陵地,境内湘江流淌支流纵横,四季雨水充足,阳光照射充裕,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造就了传统农业突出而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历史的进程中,湘南农村逐渐形成了族群所具有的共有性、习得性、稳定性等文化属性,其社会生活、风俗、喜好等方面都息息相关,他们在面对着生态环境的改变与社会发展中,不断赋予文化需要的新内容,从而极大发挥文化的能动性,寻找一种“次生态系统”,造就了衡州花鼓戏在这样一种文化生态中遇百年而不衰。

其次,从文化审美层面来看。衡州花鼓戏在湘南农村中是一种更为重要的符合区域文化认同的审美活动与民族记忆的延续,蕴含着湖湘文化的精神品格。衡州花鼓戏表演通常采用一些舞台化、艺术化的日常生活动作和表现劳动过程的成套身段。如开门、掸灰、端茶、砍柴、摇船、缝衣、补鞋等,都非常贴近日常生活。其音乐“呐子牌子”将唱腔、伴奏、锣鼓同时进行,气氛活泼,热烈欢快,十里八乡一旦听到这独特而高亢的旋律,都会汇聚过来。特别是内容都取材于民间,通俗易懂,让农村群众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和历史的记忆。

第三,从接受层面来看。衡州花鼓戏相较于100多年前,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这种变化与文化创新性有关,但主要动力还是来自于民间观众的审美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艺术家根据湘南农村观众的种种反馈,创作更贴近他们生活和欣赏习惯的作品,这种互动与联系在衡州花鼓戏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传统戏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取向

传统戏剧作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完全可以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农村,而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农民群众广泛的文化认同,从而决定了传统戏剧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第一,思想教育价值。传统戏剧历来就具有一种高台教化的作用。衡州花鼓戏的题材来自于民间,其主题充满了民间朴素的观点,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人物塑造爱憎分明,在农村群众的是非与价值判断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第二,文化娱乐价值。衡州花鼓戏除了国家设立的剧团,更多是社会上民间艺人自发组织的演出团队,有不少还是农民业余剧团。它满足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有力地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第三,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价值。传统戏剧由于在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中巨大的影响力,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艺术保护价值。传统戏剧活跃在乡间地头、农民的家门口,在传统厚重文化积淀和当代文化新思维、新观念交织中,不断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从而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要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广泛的社会力量与多种文化形式的推动。传统戏剧也需要不断创新,弃其糟粕,保留精华,维护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及文化传统,才能避免族群记忆链条的断裂,延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生命。

(作者系湖南省衡阳市群众艺术馆馆长)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