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提出了许多关于城市发展形态的设想、理念,比如说建设“宜居城市”,追求“性感城市”,为了提高文学的影响力发展“文学城市”等等。前不久,在上海召开了“第四届全球传播论坛·都市文化专场”会议,在对大都市未来发展的前景的探讨中,有的文化专家、学者提出了“文化城市”的理念和模式。
对于未来我们的城市如何发展,过上怎样的理想的城市生活,我们每一个城市人都可能有自己设计的一个美好的蓝图,我们每个人都会编织一个城市希望的愿景。相比较来说,我更喜欢“文化城市”这样的发展设想。
有关文化专家介绍说:从本质上看,“文化城市”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实践方式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空间重建与社会进步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文化城市”理念的提出,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也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城市”,将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获得现实的发展空间与核心竞争力。
前不久,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南京做的《亲切如外公给我的信》的演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几年前,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纽约主持过一个国际经济文化讨论会,得出的结论让我们惊讶。说任何国家和个人,发达或是不发达,任何经济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它的文化选择而不是经济选择。为了安全感也好,荣耀感也好,幸福感也好,全部属于文化范畴……人类之所以创造文化,最终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安全感、荣耀感、幸福感”吗?“安全感、荣耀感、幸福感”应是“文化城市”建设的重要依归,无论是从城市的实际的生活形态来说,还是从城市人的精神世界、心灵生活乃至灵魂信仰来说,都应该是这样。
这几年,各地城市建设发展很快,但许多城市在发展中片面地追求GDP高速增长,使城市更新屈从于经济利益的需要,致使出现了文化的失落、历史遗迹的消失、千城一面等诸多城市问题,“城市生长———文化传承———居民幸福”的链条出现了严重断裂,这不仅使我们的城市失去了它的“根”,也失却了它的“灵魂”。对如此的城市发展的歧途,文化专家学者也好,平民百姓也好,感触尤深。这不是“文化城市”之路。
文化城市,牵动着一个城市灵魂深处的东西———它的历史情感、文化认同、共同记忆、公民参与、城市美学、人文的细致、哲学的深思、文明世界人与人之间不能或缺的婉转和体贴,以及人民对未来的共同梦想、愿景。“文化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构想,浩大的文化工程,但它却又是具体的,它的细节、生动和鲜活,可感可触。历史建筑不会被推倒铲平,名人故居不会被强行拆除,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真正为大众敞开大门,人们以谈论文学、热爱诗歌为荣,不分男女老少捧书阅读是城市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城市洋溢着活泼生动的文化艺术气息,公共空间让艺人、画家、诗人可以在天空下自由表演……这不就是我们向往的“文化城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