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郭德纲:进军大剧场不忘小茶馆

2006年01月26日 15:29
来源:人民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1月11日、12日及25日,郭德纲将在解放军歌剧院举办2006北京新年相声大会德云社专场,演出票早已售空。这位有“中国相声界奇人”之誉的人物,日渐赢得大批相声迷的追捧。在接受采访时,郭德纲用无比清晰的思维和个性鲜明的语言,表达了对荧屏相声的看法,解释自己为什么去主持娱乐节目,以及如何面对成名后的恶评与激赏。他说自己今后可能去保利剧院等大剧院演出,可能会有680元的票,但绝不会放弃20元钱一张票的演出场次。

■记者手记

绝非小人乍富

虽然算上这次专访,也仅仅见过郭德纲两次,但是这仅有的两次见面,却让我觉得他真是天生说相声的材料,字里行间都藏着包袱。由于昨天一天都有媒体在采访他,因此我们的采访时间比计划推迟了几个小时。见面时,他向记者道歉:“真是有事儿,不是我小人乍富,你看这上哪儿说理去。”我听了忍着没笑。采访中间,他接了一个电话,他大声说:“没事儿,您说大点声不费电!”一句话,我和摄影记者都乐了。和他聊天,再严肃的话题可能都会让你笑出声,这是一个相声演员的功夫。

其实他的幽默很多都是他这10年艰辛生活的写照,比如这句“您大点声不费电”,还有他经常在台上说的“等有了钱我买两个BP机”。十年磨一剑,这句话用在郭德纲和德云社这里很合适,穷困潦倒时他没有放弃相声,不被观众看好时他没有放弃相声,在这条艰辛的路上走了10年,终于大放异彩。此时的郭德纲的确没有“小人乍富的癫狂”,他想到的是保存相声文献、培养相声观众、传承相声传统。这些对他来说不是唱高调,而是一个相声演员的素质,正像他说的:“除了有天赋、用功,还要有对相声的热爱。”

(杨杨)

■电视相声

禁忌太多难出好作品

虽然郭德纲有着一批铁杆的“纲丝”,但对于大众来说依然有点陌生,因为他的相声很少出现在电视上,外界传言他很排斥在电视上说相声。

郭德纲:曾经有个电视台找我们(指德云社)说相声,提出的一些要求让我很反感,虽然我也理解在电视上说相声有一些禁忌,但相声有其专业特点。相声伸个腰就要30分钟,你非要几分钟内说几个包袱,这是违反规律的,好比你让一个人争取一周之内生4个孩子。这种要求还不能对外界说,说了某些部门会不高兴,会引起某些影响。这就不是说相声了,成了两个人面对面念报纸了。我们一合计,这个相声说了以后,可能认识我们的人会多一些,但肯定骂我们的观众更多,于是我们肯定不说这个相声。

我其实从来都不抵触电视相声,但绝不能为了露脸而对不起观众,这是说相声的良心。电视对相声能够起到普及作用,但很难告诉大家什么是好相声。

■相声创新

继承传统就不会饿死

一些人认为传统的相声缺乏创新,并且把相声分成传统相声和新相声来演,郭德纲对此表示不能理解。

郭德纲:相声是传统的东西,但本身又是最与时俱进的,说相声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难的。过去曲艺人在天桥上说相声,不偷不抢,不打你不骂你,你听完了就乖乖把钱交过去,谁说这不需要大智慧?好的相声演员是半个心理学家。但你今天在天桥上听相声给钱了,明天还说一样的,你肯定不会给钱,所以相声的与时俱进一天都没有停止过。比如《西征梦》,这个相声从清末就有了,当时叫《堆儿兵做梦》,说的是去见西太后,后来艺人们给改成了见袁世凯,我又给改成了见布什,布什还说河南话,观众就很喜欢,但这个相声算新相声还是老相声?它的骨架完全是传统相声。

那些要排斥传统相声的人本身并不懂传统相声。相声不应该有传统和现代的区分。所谓的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就好比一个厨师,他做的菜好吃,但有一天大家吃腻了,他就琢磨怎么变变花样,做出来的东西依然好吃,大家承认这是创新;但一个没用过菜刀、没见过炒勺的人,你让他去创新,他做出来的东西有人敢吃吗?现在有的相声演员正是因为不懂传统相声才害怕传统相声,因此找了一个讨巧的方法,要避开传统的相声。一个相声演员在继承了传统的东西以后,就可以大踏步往前走,不用害怕,因为袋中有粮、心里不慌,不会饿死在相声的路上。

■身兼数职

当主持人为养家养相声

郭德纲目前在安徽电视台的综艺节目里担任主持人,采访娱乐明星,与明星的粉丝团互动。这种行为让他的一些“纲丝”感觉有点受伤,在闹腾多动的娱乐节目中,郭德纲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郭德纲:我一直在做一些综艺节目,其实我本身不太适合,因为我身上传统的东西太多,而且这些东西是以北方语言为基础的,放在综艺节目里尤其是南方的综艺节目里并不合适。但是没办法,我也要吃饭,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我做相声到明年就10年了,这10年里我就是靠做一些别的东西来支持我们说相声。我不光做主持人,还有自己的公司,做编剧,把这些收入投到相声里,才能坚持走到今天。

这10年我也经历了很多事,刚开始创业时我因为演出太晚没钱打车,从南二环徒步走回黄村,走到家却觉得身轻如燕,我想轻功可能就是这么练出来的,估计当时让我再走回南二环也没问题。我们用10年时间在前台培养了一批观众,在后台培养了一批演员,积攒了一些好的相声段子,算得上是守得云开见月来。当然,因为人多,这两天消防的同志正在找我。

■毁誉当前

耳根硬不在意外界反应

在大众当中日渐走红的郭德纲,是否担心外界来意不明的批评或者追捧?是否还敢态度明确地批评相声界的“怪现状”?

郭德纲:我是一个耳根挺硬的相声演员,对于外界的反应,我不会太在意。有人说我的相声好,是相声界第一人,我哈哈一笑,不会往心里去,我知道我不是。有人说我的相声不好,一文不值,我照样哈哈一笑,我知道他说的也不对。我自己最清楚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看到相声界不好的现象,还是会站出来说话,我之前发现的全说了,现在我还没发现。再过一段吧,我发现了再出来说。

今年我要自己出资金做一项中国曲艺资料库的抢录工作,还要到各大高校巡演。现在有人说天桥乐地方太小,让我去大剧场演出,我也会考虑,以后我可能去保利演、去长安大戏院演,卖680元一张的票,您愿意来捧我,我谢谢您。您来不了,还愿意去天桥看20元一场的,我也在那等着您。我永远不会放弃小剧场的演出,只要是爱听相声的观众,我就会为他们服务,不管是哪个阶层的。

本报记者杨杨

■人物评介

“纲”是怎样炼成的

在北京南城的天桥乐茶馆听相声,时不时会听到一种很奇怪的声音,发音有点类似于戏曲旦角的“咿”,又有点像勒马时的“吁”,据说这是从天津传过来的一种民间相声馆子里的叫好声。郭德纲踱步出场,还没张口,这种“吁”声就能淹死人。郭德纲和他领头的德云社,每周末在这儿说相声。

奇怪的是,我去天津名流茶馆听相声时,这种声音反而比在天桥乐少见多了,原来这叫好声也是墙内栽花墙外香,就像当初在天津名不见经传的郭德纲,现如今在北京变得格外火爆。

两年前,郭德纲站在首届北京相声小品大赛的舞台上,作为第一个选手出场,据北京台的导演说,郭德纲当时有点紧张,第一个包袱下去,没有预料中的掌声,他就开始慌了。今年的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上还有郭德纲,不过这次他是表演嘉宾。第二次担任大赛评委的台湾导演赖声川被郭德纲的表演惊着了:“他比两年前好太多了。”“大陆的相声有希望了。”

从1996年在北京组建德云社,尝试让相声回归剧场,这10年里郭德纲经历得太多:他曾经遭遇台下只有一个观众的尴尬,也曾因为没钱治病,将呼机卖了10块钱,买了药和俩馒头。后来这些经历成为他段子里辛酸的讽刺:有了钱就要买俩呼机,或者在通县买房―――他一直把自己放在一个小人物的状态寻找快乐。他的包袱大多源自身边的生活,用赖声川的话说:“包袱很便宜,但很上乘。”

郭德纲将在解放军歌剧院开专场,证明他正尝试走入北京的正规剧场,扩大自己的观众群。他有些小心翼翼,12日先开一场,票房火了,于是在25日又加了一场。古人说“高处不胜寒”,对于现在的郭德纲而言,也许最困难的不再是挣钱买馒头,而是名利之下对个人地位的把握和职业走向的抉择。

(珍珠)

郭德纲现年33岁,生在天津,8岁时投身艺坛,22岁离开家乡到北京发展。1996年带头成立德云社,现在每周固定在天桥乐茶馆演出。他以精通老段子出名,赢得许多资深相声迷的狂热追捧。去年加盟了铁路文工团,拜文工团说唱团团长、相声名家侯耀文为师。

本报实习生王宙摄

(资料图片)本报记者蒲东峰摄

《京华时报》(2006年1月10日第A23版)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