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余堂药局(国药号)创立于清同治十三年
真不二价,提供的是货真价实;反过来读,价二不真,有两个价格的通常不是货真价实的。
以“戒欺”文化为根基,几代才俊寂寞坚守,终铸就胡庆余堂历久弥新、弥固、弥坚的金字招牌。其今日之辉煌,为在公信力建设方面亟待提升的中国企业贡献了一个极具特色、引人深思的独特样本。
早报记者 朱慧 徐益平
在杭州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街区河坊街,一座高达12米的封火墙显得出类拔萃,墙上“胡庆余堂国药号”7个特大楷体字浑厚遒劲。这里就是有“江南药王”之美誉的胡庆余堂。这朵中国商业史中的奇葩,已穿越130多年的动荡与沉浮,见证了岁月的峥嵘与荣枯。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其事业鼎盛期决定自建药店。他选择毗邻西湖的吴山脚下,精心筑造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店名出自《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胡庆余堂自此肇始。
在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上,老字号药号代代相传,但最有名的只有“两家半”:“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广东的陈李济算半家。而在历史的演变中,同仁堂与陈李济的古建筑以及老作坊行将消逝,惟独胡庆余堂完好地保存着她的历史风貌,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业已入选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如今,胡庆余堂营业大厅,药香扑面,顾客流连。130年前,市民身着长衫在此寻医;百年后,人们依然在这里竞相问诊、购药,风情如古。
“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著名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如是断言。探究胡庆余堂百年不败的秘方,这句话就是最佳药引。
以“戒欺”文化为根基,几代才俊寂寞坚守,终铸就胡庆余堂历久弥新、弥固、弥坚的金字招牌。在信念与岁月构成的坐标系上,“江南药王”所画出的悠扬弧线,为在公信力建设方面亟待提升的中国企业贡献了一个极具特色、引人深思的独特样本。
戒欺:百年基业之根本
“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温家宝总理2009年初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至今振聋发聩。
温总理继而阐述,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真正的经济学理论,决不会同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产生冲突。经济学说应该代表公正和诚信,平等地促进所有人,包括最弱势人群的福祉。
企业的道德自觉,胡庆余堂即是个中典范。早在建店之初,“戒欺”便被奉为店训,自此奠定百年根基。
胡庆余堂以悬挂牌匾著称,其中大多朝外供顾客观赏,惟独一块挂在营业厅后,面对经理、帐房间前,是给企业员工看的。这块匾就是由胡雪岩在光绪四年(1878年)亲自写就的“戒欺”匾。“戒欺”匾曰:“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
以“戒欺”为内核,胡庆余堂的经营理念已形成一个经过历史检验的完整人文体系。
生产上,“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是最基本的要求。“采办务真”的“真”,指药材一定要“真”,力求“道地”,从源头就抓好药品质量;“修制务精”的“修”是中药制作的行业术语,“精”是精益求精,其意是员工要敬业,制药求精细。
胡庆余堂百年历史中,精心制药之故事不胜枚举。“局方紫雪丹”是一味镇惊通窍的急救药,按古方制作要求,最后一道工序不宜用铜铁锅熬药。为确保药效,胡雪岩不惜血本请来能工巧匠,用真金白银铸成一套金铲银锅,专门制作紫雪丹,而今,金铲银锅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有“中华药业第一国宝”之誉。
反映在经营上,首推“真不二价”,就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只卖一个价。胡雪岩还把“顾客乃养命之源”写入店规,教育员工把顾客当作衣食父母。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洪曾惊叹,日本人标榜自己率先提出“顾客是上帝”,胡庆余堂100多年前就把顾客提到“养命之源”高度来认识,其哲理更深,时间更早,“真是了不起”。
“修合无人见,诚心有天知”——这是胡庆余堂内的一幅对联,恰好也是对“戒欺”的诠释,更是反观当下的一面镜子。楼倒倒、毒奶粉、黑心烤鸭等轻视甚至谋杀生命的公共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映衬了胡庆余堂如履薄冰、举轻若重的经营意识之珍贵。“戒欺”文化成就了“江南药王”,更超越了中医药范畴,成为中国打造“诚信”企业的历史回响。
传承:历久弥新之秘诀
时下,标榜企业文化者众多,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却是少之又少。胡庆余堂便是“少数派”之一。130年来,“戒欺”文化已与胡庆余堂浑然一体。即便最艰难时光,这一信念像一盏明灯,映照其坚定前行。
企业文化的薪火相传,是这家百年老字号的另一秘诀。“戒欺就是我的‘圣经’。”胡庆余堂传承弟子、当今胡庆余堂掌门人冯根生如是说。
2003年春夏之交,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突袭杭州,市民争抢各类抗“非典”药品,胡庆余堂门前更是人山人海。正在外地出差的冯根生得知危情,星夜赶回。当了解到公司抗“非典”药1天出药3万余帖,而配方急需的金银花、野菊花等中药材供应价飞涨,若不涨价难以支撑后,冯根生当即拍板承诺:哪怕原料涨100倍,也绝不提价一分钱。他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生产、研制防治“非典”药品,所有有利于预防“非典”的药品一律让利出售,亏损由企业承担。
胡庆余堂为此亏损50多万元。《人民政协报》头版刊登评论文章《向冯根生致敬》:“在国家遇到困难、群众遇到危难的关头,是趁机捞一把,大发横财,还是依法经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甚至自觉放弃获利的机会,自甘亏损,而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这是对企业、对商人们法律意识的检阅,是对他们良心的考验,是对他们价值观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冯根生值得所有的商人仿效,也值得我们大家尊敬。”
传承中同样蕴含着创新。胡庆余堂在迈向市场经济大潮过程中曾为“老”所累,跌入低谷。1996年底,以冯根生为首的新领导班子入主胡庆余堂,他们用辨证的眼光重新审视这家老厂,为其注入全新生机。冯根生认为,一个企业特别是老字号企业发展过程是一个继承创新的过程。对祖上传下来的文化精髓,要一丝不苟地继承,但仅有这些显然不够,还要不断创新,方能发扬光大。
冯根生开出12字药方:转换机制、擦亮牌子、清理摊子,并提出“认认真真做事,规规矩矩做人”的经营理念。经3年整合,胡庆余堂每年实现利润均以超过100%的速度飙升。
胡庆余堂现任领导层认为:国企最大的问题是观念,要适应市场经济这个“方圆”,得靠现代化的“规矩”来实现,“修成规矩,乃得方圆”。如今,“规矩”理念已成为胡庆余堂企业文化中最鲜活、最生动的一部分。它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中,约束和规范着生产经营,提升了企业整体运作质量。
光大:国药文化之情缘
2006年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继1988年胡庆余堂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获得的又一顶“皇冠”——一个企业的建筑遗存和它自身的企业文化双双夺冠,全国绝无仅有。
不刻意逢迎,不见异思迁,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诱惑,围绕着“国药文化”做精做细,是胡庆余堂又一优秀基因。这一基因的最直接表象,体现在大手笔的“大胡庆余堂”上。所谓“大”,是一种整合资源的全新思维,其外延广泛却又与药业紧密相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深入挖掘企业所代表的中医药文化。
继开设中药博物馆之后,胡庆余堂相继恢复和创建了国药号(连锁)、药膳厅、针灸推拿馆、足疗馆、庆余名医馆,以及经过修缮重新开张的千年古店保和堂和老牌药铺叶种德堂、保大参号等一批象征国药文化的古建筑,还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中药文化旅游线,并成立专业的旅行社,提出“玩字玩墨玩文化、游山游水游药堂”,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
“保和堂”的开张,就是文化营销的典型。地处河坊街的保和堂,是家千年老药店,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许仙,正是当年保和堂的伙计。保和堂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没。新世纪初,胡庆余堂恢复了保和堂,门前竖一尊许仙铜像,再叙“许仙与白娘子”美丽传说的缘起。
如今,保和堂已成为杭州河坊街历史街区一处亮丽景点。事实证明,胡庆余堂重修保和堂,不仅充分挖掘了中药文化,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经济效益同样可观。保和堂门店面积仅30平米,自开张以来,以其独特的古朴风格,每天能吸引成百上千中外游客,加深了人们对国药文化的了解,同时对胡庆余堂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大有裨益。
据估算,文化产业经营对胡庆余堂销售增长的贡献率约在20%左右。相较于资本的单兵突进,“大胡庆余堂”战略无疑是另一种层面上的开发和扩张。与其它企业不同,胡庆余堂做大并非做大规模,而是做大文化上的张力和社会公信力。
胡庆余堂认为,21世纪的竞争,实际上是品牌文化的竞争。在此之下,胡庆余堂正在形成以药材种植、饮片加工、成药生产、商业零售、医疗门诊以及工业旅游等为主的中药产业链。整个产业链,以国药文化为依托,有文脉的传承,亦有产业的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