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刘高岩
“就是这个样儿。”八旬高龄的老奶奶站在《推水图》前看得目不转睛。
黑白照片上,一袭长马褂、一穗长辫子的中年男子,身子前倾卖力地推着一辆独轮车,中间一个巨大的木头水箱,握车把的双手青筋外露,车头前面一个小孩扶着水车,仿佛是在引路。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古宣南文化展”正在举办,九大展厅、五百余幅图片、五六十件实物;“天桥”、“梨园”、“推水”……老宣南的生活图景,勾起了人们对旧日城南的记忆。
“卖的是甜水,一桶一个大子儿。”老奶奶眯着眼,沉浸在往昔中,“当时的水分甜水、苦水和涩水,甜水煮饭,苦水涩水洗菜、洗衣服,甜水得花钱买,苦水就去北塔寺挑,那里有口苦水井”。
老奶奶是在55岁女儿陪伴下来看展览的。
进入“宣南文化保护开发成果”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镶嵌在地面的六棱形“塔基”,“塔基”右边的晚清“竹雕竹林七贤帽筒”、“铜双喜帐钩”;左边的“珐琅碗”、“温碗”都是早时候的老物件。女儿搀着老母亲,一件件仔细地看。
看了实物,再看照片,“百年兴商”展厅,一幅幅“旺市”图,把一条“老字号商业街”活化在了眼前:“沿街”悬挂的各种幌子、招牌,辅以各种传统手工技艺表演模型,多功能媒体播放器,循环播放着老影片,长袍马褂逛街的大人、边吃糖葫芦边玩耍的孩子、吆喝生意的店主人……既市井又商业,一派繁华。
“看那个抖空竹的,小时候我们经常玩儿,很好玩儿的。小伙子,你会吗?”看到这幅照片,老奶奶回过脸来随口问了记者一句,沧桑的脸庞上依稀写着“天真”。
画面上,一个约莫八九岁的小男孩,梳着小长辫,双手握着空竹杆,望着空中飞旋的空竹,双臂张开,笑着迎接落下的空竹。“好像能听到‘呼呼’的空竹声,”老奶奶笑着摇摇头,“老了,玩儿不动了。”
大厅里回荡着京味十足的音乐,老奶奶在大门前停了停:“相片里的东西我都见过,吃过,玩儿过……”
原宣武区作为北京城的肇始之地,850多年前元大都就建在这里。到明永乐年间,这块京城兴盛之地就有了颇具规模的商业街——“廊房”,繁盛一时。到了清朝,南城地区成为当时人们进京公干、求学、经商驻地,宣南地区逐步形成了大栅栏、菜市口、琉璃厂、天桥等各具特色,门类齐全的商业区,造就了珠宝市、西河沿、琉璃厂等十条商业街,瑞蚨祥、荣宝斋、六必居等一批享誉全国的老字号由此发端。
“宣南,几乎承载着所有旧京的记忆,探幽北京这座积淀了3000多年历史文化古城的过往,必在宣南。”博物馆业务部主任刘维薇称,“每天来看展的观众不下百人,多是上岁数的老宣武人。”刘高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