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周,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就将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举办,诸葛亮诞辰1830周年祭拜等特色活动将举行。据报道,沂南县借助“诸葛亮故里”的文化带动效应,去年以来,总投资额已超过15亿元,其中包括今年投资1.8亿元建设诸葛亮城。沂南县“15亿、1.8亿”这两个数字,也再度把舆论关注的焦点引向诸葛亮争夺战。
作为一代名相和智慧的化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自古便为世人所称颂,人们为了纪念他而修建的武侯祠在各地都有分布,如河南南阳武侯祠、湖北襄樊武侯祠、四川成都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陕西勉县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甘肃礼县武侯祠、浙江兰溪武侯祠等。这些祠堂各有特点,有的在他的耕读故地,有的在他曾途经之所,有的在他的后代繁衍之地。这其中真正比较有名的武侯祠,共有三处:一在四川成都,这是蜀汉京城;二是河南南阳,据传是诸葛亮故居;三是湖北襄樊(古襄阳所在地)隆中,据传是诸葛亮隐居处。
而围绕诸葛亮的文化争夺,其实主要还是集中在河南南阳与湖北襄樊 (古襄阳所在地)两地之间,争论的焦点,也主要是“诸葛亮躬耕地”的归属:到底是在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樊。
因为,《三国志》上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阳都,据考证就是现在山东临沂的沂南县。由于史书的记载比较明确,沂南县是诸葛亮出生地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所以,沂南县打着“诸葛亮出生地”的牌子去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各地也都只有叹服人家更高明的份!
而从清朝到现在,由于历史记载的模糊性与中国地域地名的复杂变动性,河南南阳与湖北襄樊 (古襄阳所在地)二地围绕“诸葛亮躬耕地”打了几百年的官司,不仅没有分出胜负,却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更显得扑朔迷离,也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一篇《出师表》使得诸葛亮“智圣、忠臣”的美名深入人心,名垂千古,确证了诸葛亮确实是躬耕于南阳。“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的《陋室铭》也将南阳诸葛庐深植在中华儿女的心。问题的关键,是在对“南阳”一地的解读上。
这个南阳,持“南阳说”的讲就南阳就是当时的宛城,即今天的南阳市区。因为诸葛亮及《三国志》中从未提及“躬耕于隆中、躬耕于襄阳”的话语。而持“襄阳说”的则认为这个南阳指的是隆中,主要理由有四:(一)历代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是一致的;(二)诸葛亮躬耕于邓县,邓县归南阳郡管辖;(三)宛县为曹魏集团占领,刘备不可能前往曹操的占领区自投罗网;(四)诸葛亮在襄阳结交了许多名士师友,他的亲属也全都居住于襄阳。这些观点最后发展到了对南阳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注释:“南阳,郡名,在现襄阳一带”。“南阳,地名,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在东汉时属南阳郡”。
在这种历史文化基础上,河南南阳与湖北襄樊对“诸葛亮”的争夺,我们可以预料,永远不可能再有一个高下之分了。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两地也并非真要能争出个结果,只不过都要打的是“诸葛亮文化”这张牌,动静越大背后带来的经济效应会越大,所以才乐此不疲的制造话题。
对襄阳人和南阳人打官司争抢诸葛亮这个事,还是清道光年南阳知府顾嘉蘅(籍属湖北宜昌)置于南阳武侯祠的一幅对联显智慧:“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