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牛春梅)2011北京昆曲论坛昨天在北京开幕,来自两岸三地的专家和奥地利、德国等国的学者们汇聚一堂,共议申遗十年昆曲的传承与发展。
北昆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侯少奎率先为昆曲“正名”,他认为现在将昆曲称为“昆剧”有失偏颇,最准确的叫法应该是“昆曲”。对于有些人认为昆曲600年是“昆曲到昆剧”的提法,他表示不能接受,“昆曲是声腔艺术,重在一个‘曲’字,正是音乐的变革才使昆曲成为昆曲。”时至今日,昆曲仍是一门小众艺术,若是“昆曲”、“昆剧”随便叫,使本来就不清楚的外行们就更为糊涂,对于这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造成了人为的障碍。
著名戏剧评论家王安葵则认为,昆曲的传承与发展要保留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他表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一直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对传统剧目重点是立足于“改”,似乎改得越多,越“脱胎换骨”越好。近年来,一些传奇名著的“缩编”、“全本”越来越多。在王安葵看来,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说明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对昆曲这样的文化遗产,最难的是保留,而传承与发展正应该立足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