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让今天的观众喜欢上明天的音乐

2011年05月03日 06:44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伍斌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本报讯 (记者 伍斌)创办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之春”,今年步入第六个十年。曾经响亮无比的 “推举新人新作”的口号,依然坚持。相比于当年“受众群集听新作”,如今,创作理念和技法、市场状况与受众口味都已发生了变化,尤其在当下娱乐化、世俗化之风肆意蔓延,当代音乐新作陷入了委约难、演出难、被接受难的尴尬。

如何让口味相对“超前”、探索较为“先锋”的新音乐作品走入大众视野?对此,音乐界的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巧做”的建议。

不强求喜欢,但求有兴趣来听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力推的主打板块——“海上新梦”,每年都群集交响、民乐各一台新作品音乐会。相较于当红作者每首歌6位数的稿酬,或一些流行创作动辄上万元的每分钟稿酬,新音乐作品的委约创作毫无竞争力;而且,新作在节庆首演后,不确定是否还会有亮相机会;大多数圈外观众缺乏欣赏同类作品的心理准备,对新作反响也较为“隔膜”……尽管如此,“上海之春”组委会还是坚持努力撑起这块牌子。这几年委约征集来的作品数量不跌反升,“每台音乐会多上一部新作都是好的”,上海音协副主席余震说。

上音学者钱仁平教授曾指出,新音乐作品差不多还是主要在专业圈子内“热闹”,“我们往乐观处估算,国内经常听或者偶尔听乃至曾经听过中国新音乐现场音乐会的普通的国内听众,绝对不会超过一万人”。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种状况乃“全球同此冷热”,如今很难再苛求通过音乐节庆诞生出像当年 《梁祝》《红旗颂》那样立即获得一致叫好的作品,与娱乐性、可听性强的音乐相比,新音乐作品的影响力没有那么迅捷。但它对一个民族音乐探索不可或缺。“不同价值取向的创作之间没有可比性,要求交响新作达到让今天的听众人人喜欢是不可能的。只要能吸引他们带着兴趣来听,已经是一种成功。”上海音协主席陆在易说。

不正面强攻,不妨做“夹心蛋糕”

本届“上海之春”的开幕音乐会上,四部曾经在历届演出中给观众留下难忘印记的经典作品,伴着张千一受约创作的交响诗新作 《英雄儿女》一并呈现。这个被称为“夹心蛋糕”的演出,正是组委会有意为之。陆在易说:“国外的音乐节或者新作品音乐会已经采用这样的方法,即用两三部经典之作或知名作者的作品,来配合一两部新作的上演。不少观众是冲着他们熟悉的勃拉姆斯或者贝多芬的旋律去的,结果,他们听到了意想不到的新作品,走出剧场时还对此津津乐道。”陆在易说,这种做法在以后的 “上海之春”开幕式上将固定下来,成为体现传承性、又推介新作的巧妙机制。

著名学者梁茂春说,中国古代有伯牙子期的典故,而“互为知音”的高雅意趣也成为中国听众的一贯情结。在探索新音乐和大众音乐结合和交融的路子方面,“上海之春”组织承办者还将努力探索。如陆在易提出,在“上海之春”千部以上首演新作的基础上,筛选出百部经得起考验的好作品,让它们在新来临的音乐节上重新翻演,一手积淀,一手精改,“我们如果能完成百部作品的积累,那以后音乐舞台上只是争演一部《梁祝》的状况将大大改观”。上音一些专家则认为,用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家阵容来演奏、演唱新作品也是一种手段。上音副院长杨燕迪说:“如果说新音乐是明天的音符,那么,我们就应该在今天的观众和明天的音乐之间架起一座桥。 ”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