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离开我们30年了,但今天,学习、继承、弘扬茅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思想方面,他有四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
一是求是精神。他一再强调作家要“客观描写、实地观察”,反对“向壁虚造”或呆在“空中楼阁”冥思苦想;他认为社会现实中既有光明面也有黑暗面,只要不是故意粉饰或抹黑,都可以反映。他不仅对别人创作常作钉是钉、铆是铆的实事求是评价,对自己的创作也严格采取这种态度。他丝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创作的小说《三人行》犯了“出题目做文章”的概念化毛病。他也不愿接受未经核实的荣誉。针对所传鲁迅与他联名致电党中央祝贺长征胜利一事,他表示在尚未找到电文原文情况下,他不能“沾这个光”。
二是学术民主精神。他常与不同资历、辈分、地位的人以平等态度进行学术交流。例如,他与普通中文教师、晚辈宋谋玚就探究鲁迅等人的旧体诗和一些学术问题,写了26封书简;与比他晚一代的作家姚雪垠就历史小说《李自成》和其他一些文艺、历史问题交换意见,持续近6年之久。在学术讨论中,他从不隐晦自己观点。他毫无保留地批评了阳翰笙的小说《地泉》和蒋光慈的一些小说犯有严重歪曲现实的“脸谱主义”问题。上世纪70年代,他对鲁迅研究中出现的“形而上学”和“神化”倾向提出了告诫。遇有不同意见、相反意见时,他以理服人,不以势压人,相持不下时则恪守求同存异原则。例如,他与姚雪垠曾在批孔批儒问题上发生争锋,但最终不求谁是谁非,而是采取了包容态度。
三是诲人助人不倦精神。他一贯热心于指导创作,扶植新秀。经他一生点评过的文艺家数百人。他素有文坛“老园丁”美誉。陈白尘说,他是20世纪20年代作家的朋友,30年代至七八十年代之间“一代又一代作家们的导师”。
四是进取奋搏精神。他在中学时就发出了“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抱负,步入社会不久更提出“人生之天职,即为奋斗”,并在实践中孜孜矻矻,发愤图强,在文学和政治方面均取得了非同凡响的业绩。茅盾在65年文学生涯中,共发表了1500万字的著作和240万字的译文,除创作需要呕心沥血,四五百万字的评论背后,还蕴含着翻阅大量作品而投入的精力、汗水。
这些宏富著作在今天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价值:
认识生活与历史的作用。可帮助人们感受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知识分子、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的生活、思想,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军阀、国民党的矛盾斗争,民族资本与官僚买办资本的矛盾,等等。
思想启迪教育作用。茅盾一贯强调思想内容是“作品的灵魂”。上世纪40年代,他曾激烈抨击国内文艺中出现的削弱乃至取消思想内容的“低级趣味”和“市侩主义”,我们今天不也见到了少数不讲内容和思想,甚至歪曲历史的低俗影视和歌曲?在价值标准上,不也出现了少数专注票房收入,不计社会效益的“市侩”现象?这些都有悖先进文化建设,值得引起警惕并加以克服。
创作方法、文艺技巧的借鉴作用。茅盾笔下的人物、语言、环境以及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手法应是现代化时期文艺发展繁荣所赖以借鉴的取之不尽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