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专业毕业生成为史学大家
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昨喜过70大寿
他被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颁发“世界著名知识分子”证书,他是湖北首届荆楚社科名家最年轻的一位,他被人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他是中国史学研究领军人物之一,他就是中国著名史学家、武大资深教授冯天瑜。昨日,冯先生70大寿,记者悄悄溜进其学术人生座谈会,因为,一直低调的他交待:不希望校方邀请媒体进行宣传。
谦虚 包容
不余遗力携后辈
昨日,在冯天瑜面前,华中师大校长马敏自称是冯的“半个弟子”,经常向其请教,冯都是有问必答。马敏认为,冯天瑜不仅学问做得好,人品更是值得推崇,为人大度,非常谦虚,提携后辈不余遗力。
冯天瑜治文史近三十载,享誉学界,先后出版《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国文化史断想》、《元典:文本与阐释》、《中华文化史纲》、《中华文化史》(合著)、《中华元典精神》等著作。然而,他始终谦称自己是“一个未敢懈怠的施工匠人”。
作家方方在《我敬仰的人》中如此描述冯天瑜:有些学者,自认为学问大,情不自禁流露出一种傲慢……这些都与冯先生的广博、透彻和理性以及永远的谦逊、包容和平静,形成很大反差……我想,真正的大家,应该是冯先生这样的。
不仅如此,冯天瑜不忘积极扶持后学。
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涂文学回忆,30年前,他在读书时,和同学曾多次去先生家请教,有时甚至是三更半夜,多次打搅先生及夫人,但先生毫无责怪之意,总是热情接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回忆说:“我们很早就称他为冯先生,在我们这样的时代,称这样年轻的老师为先生,极为少见。”
使命 责任
忧国忧民真学者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称冯先生是传奇式的人物,“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一位史学大家,本科读的居然是生物专业。上世纪60年代冯先生从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生物系毕业,中年起便转行研究史学。原来,冯先生的父亲就是一位史学教授,他幼承父亲庭训,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又在母亲工作的省图书馆博览群书,以他的早期积累,子承父业进大学历史系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后来父亲已被错划为“右派”,他只得报考生物系。
欧阳康认为,放眼全球,中国不仅要担任起振兴经济的责任,也要担任起文化的责任。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然而,在强调经济的今天,人文科学却成为冷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冯天瑜对此忧心忡忡。他大声疾呼在大学教育中重视科技与人文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一名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冯天瑜写作《中华元典精神》、撰写《中华文化史》,着力探讨中华元典所蕴涵的民族原创精神的现代转换。湖北大学邹贤敏教授称:冯先生的忧患意识已从民族、国家上升到整个人类,因而探索、强调中华元典对整个现代社会“文明病”的“良方”价值。
近几年冯天瑜身体不太好,但仍笔耕不辍,其《“封建”考论》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刚出版不久的60多万字的《辛亥首义史》引两岸学者热议。
冯天瑜在《文化守望.题记》中写道:创造并受惠于文化的人,理当充任文化的守望者——守护其既有果实,为往圣继绝学;瞭望其前行走势,为万世开太平。”这真可谓先生自我之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