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
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而且,不但有祭奠的肃穆,还有游乐的欢愉,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传统文化,在如今中国现代化的城市里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
提到清明节,现在普遍的看法是一个有关祭扫和追思的传统节日,清明的日子也总是充满凝重和悲凄的调子。殊不知,讲求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中国古人在清明节,并非只有悲悲泣泣。从懂事起,每年的冬至、清明和腊月三十,都要到坟前烧纸、磕头。因为他们是我的祖辈,是我们家这棵茂密的大树深埋地下的根系。
视线向车窗外望出去,正对着片片青山,苍松翠杉亮得晃眼。在树林里的坟茔清晰可见,摇过一片青山,再度进入另一丛茂密的山林,最先晃入眼帘的还是那座座坟茔,心中略略地被撩动了一下。
这是一个怀念的日子、是一个忆旧的日子、是一个百感交集的日子!即使这样一个明朗的天气,也会被哭泣和飞扬的纸灰熏染得一片沉沉郁郁。清明,一个生者与逝者会晤的日子、一个令生者撕心裂肺的日子、一个人生中阴雨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到这一天就有种说不出的心酸。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生日的情景,在外面玩得兴高采烈,母亲使劲把我拽回家,桌子上是让人开心的香喷喷的鸡蛋面。我大口地吃着,母亲笑着说,慢点吃,锅里还有。我问,妈,今天啥日子,为啥吃面?母亲笑着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呀,你整天就知道玩,啥也不记得了。父亲在一旁抽着劣质的纸烟,笑呵呵地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面,说,真是个傻小子,连纪念日也忘记了。
我后来明白了,不论什么时候,父母也不会忘记孩子的生日,那是孩子的出生纪念日。
对于去世的父亲来说,清明节就是他的纪念日。尽管我忙着事业、忙着挣钱、忙着我的小家庭、忙着培育我的下一代,但我也应该抽出时间给九泉之下的老父亲问个好。最起码,我不能忘记。
想起小时候的清明节,父亲总是带着我去坟地里给先祖烧纸钱、扫墓,还要摆一些供品,敬三杯酒。看着坟地里热闹的景象,我就觉得亲情的味道在四处弥漫,心里热乎乎的。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那些冷冷清清的坟地,不禁想,去世之后,有后人记得纪念和祝福真是件温暖的事。父亲经常说,不论到啥时候,都不能忘记先人,没有先人栽树,哪有后人乘凉?做一个人,饮水别忘记思源。河流的情怀是一种大美的菩提之境,可以缓和沧桑岁月,可以激励风雨兼程,可以鉴照生命的大起大落。
也正如河流,静静地流淌着,清澈着,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方向,因为它明白,生命的曲折是每时每刻的,而智慧和心境的清明追求,却是一生一世的!人生在世,来去匆匆,终免不了黄土覆盖、坟茔一冢。其实“家”跟“冢”两个汉字区别不大,也许古人造字的时候,早就有宿命在这里了。我长吐了一口气呵出窗外,我这样想,活在世上的人们,均是上代种下的一棵树。枝繁叶茂的时候,勿忘垂眼看一看脚下的泥土,以及深埋地底的根系。
老北京在清明前后不仅仅是扫墓,还有踏青春游、插柳射柳、赏玉兰花、放风筝、荡秋千、城隍庙求愿等习俗。老北京时的踏青由于那时交通不便,一般百姓或穷学子多赴西直门外高粱河畔、陶然亭和东直门外就近赏春。高粱河又名长河,是旧京西北郊的一条美丽河流。《帝京景物略》中云:“荇尾靡波,鱼头接流,夹岸高柳,丝丝到水。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荫爽交匝。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那时两岸杨柳葱青,桃花傍着长河流水,岸两侧还有不少庙宇和高粱,景色佳妙非常吸引游人来这里游春踏青,当年曾有“天坛游松,长河游柳”的美誉。也有一些富家子弟、文人墨客乘马(轿)车、或骑车结伴去远郊的八大处、香山、潭柘寺、戒台寺等地赏景观花探春,那时就有“潭柘听泉,戒台观松”的俗谚。
《荀子解蔽》中说“虚壹而净,谓之大清明”,在这里,清明谓之神志思虑清洁明朗。但是现今红尘滚滚,器物纷扰,已少有人能够做到心灵清明,已少有人能够在信仰面前“宁静致远”,因而,我们有必要在清明时节,明晰我们该有的来自心灵的清明,使得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诱惑的时候,能够坚守我们的主张、我们的道德与我们的信仰。
因为现在的人们,面对自然,面对其他生命已经缺失了关怀之心,我们总是在向自然索取,其他的物种是一个接一个地灭亡,敬畏与回馈,我们真的铭记在心了吗?文化传统不可能停滞像一块化石,有生命力的传统一定能不断地吸纳新的东西,从而生生不息。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过清明节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