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图片
今年1月17日至18日,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直播了中国京剧流派研习班两场汇报演出,精彩的技艺展示,朝气勃发的演出阵容,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京剧流派的现状与发展,京剧流派班的责任与使命,成为近期艺术领域的新话题。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戏曲学院负责京剧流派研习班工作的有关专家学者。
记者:回顾京剧历史,其艺术的辉煌总是和流派的异彩纷呈密不可分。请问京剧流派艺术有哪些特点?当前流派继承的现状应该怎样评价?
答:京剧流派是京剧艺术宝库中的奇葩,是前人艺术智慧与辛勤创造的结晶。流派的异彩纷呈是京剧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应该说,四功五法是京剧的魂,流派是京剧的神。考察京剧史上的重要流派,大都具备这样四个基本条件:首先,要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第二,要有久演不衰的代表剧目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经典唱段。第三,要有几代以上的优秀传人和长久流传的生命力。第四,要得到社会的赞成和内行的认同。
当前,流派继承日益受到重视,流派意识逐步增强。但流派继承中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流派继承不平衡。有的流派人才队伍较兴旺,有的流派迫切需要后续人才。其次,当今流派传承人中,直接向流派创始人学习过的传承者已是硕果仅存,且大多年事已高,必须抓紧时间请他们课徒授艺,否则将留下不可弥补的艺术损失。
流派要发展,必须培养一批优秀的流派传人,培养标志性的领军人物。经过调研与思考,我们认为,举办流派班是传承流派艺术的有效方式。于是,在中宣部、文化部指导和部署下,中国戏曲学院创办了首届中国京剧流派研习班,于2010年4月正式开班授课,学制暂定为一年半,也将根据教学需要适度延长。
记者:办流派班是一个新课题,是对流派艺术进行高水平的抢救与传承,请问流派班是如何组织教学的,在教学模式上有哪些特点?
答:创办流派班的确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探索、设计出适应流派传承规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流派班成功的关键。在总结了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青研班”)办学经验基础上,创建了学院统筹计划、基地实施教学、院团排练演出“三位一体”的教学机制。
“学院统筹计划”,即由中国戏曲学院统一制定办班方案,实施招生、教学、验收等教学环节。“基地实施教学”,是依托该流派传承人所在地,设立流派班教学基地,如:麒派教学基地设在上海京剧院,梅派、马派、裘派教学基地设在北京京剧院,杨派和武生教学基地设在天津京剧院。这些院团具有本流派的历史积淀和传承优势,其配套的演员、乐队、服装舞美等,构成流派的综合资源,有利于配套教学。首届流派班共设“四院一校” 5个教学基地,即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和中国戏曲学院。5个基地承担19个流派的教学,并组织集中授课。“院团排练演出”,是指学员回到所在剧团,由所在院团提供排练条件,组织剧目合成、完成演出实践,使学员学一出、演一出的教学计划落到实处,将学员的学习成果和所在院团剧目建设与人才建设有机结合。这样就形成了学院—基地—院团“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教学系统。
记者:据了解,各地京剧院团,特别是中青年京剧演员对流派班的参与热情很高。请问流派班的学员是如何遴选的?流派一班、二班如何划分,各有哪些特点?
答:流派班的招生坚持从舞台实践中选才。从2008年第六届央视“青京赛”即开始着手选材,通过初赛、复赛、决赛,在500名选手中,初步选定了一批学员。这批青年人通过电视大赛,既接受过专家的检验,又为观众所熟识,这是一次公开选才的过程,是流派班招生的基础。另一途径是由老艺术家和院团推荐,通过演出考试后录取。第三个途径是通过开办短期培训班进行选才。分别在上海、天津公开招生,举办了麒派、杨派老生和武生培训班。经过3至7个月的培训,然后集中进行汇报演出。经过导师集体打分、观众投票推荐、专家认真评议,最后确定入选名单。选拔过程还通过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向社会播出。
开办培训班,既是人才选拔,又是流派普及。仅以天津杨派老生和武生班为例,参加培训的为18人,最后录取14人。无论是否入选,学员都得到强力培训,流派艺术得到切实普及。这种把流派普及和人才遴选相结合的招生,也是招生方式的一种创新。
目前流派班共招收66名学员,分为流派一班和二班。流派一班23人,他们大多经过“青研班”学习,是较成熟的流派传人。有的学员虽没参加过“青研班”学习,却是院团的艺术骨干。把这样一批优秀的流派传人,集中起来强力“充电”,重点培养,是为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艺术水平。流派二班的43名学员,以80后为主,年龄在30岁左右,目前尚处于蓄势待发时期,他们将是第七届电视“青京赛”的生力军,也是第六届“青研班”的预备队。总之,通过流派班为学员铺建成才之路,但这些学员虽然成了该流派的演员,最终能否成为合格的流派传人,还要靠他们的刻苦钻研和舞台磨炼。
流派班学员的选定,首先考虑学员的专业条件,也兼顾了流派人才的地区性分布。66名学员分别来自15个院团,除了京、津、沪以外,还包括吉林、辽宁、山东、河南、浙江、湖北、重庆、福建、云南等地的京剧院团。
记者:京剧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舞台艺术,老师的口传心授,亦即活体传承是重要特征。请问流派班的师资是如何配备的?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如何保证?
答:要有高质量的教学,必须有高水平的教师。流派班为66名学生在全国范围内优选师资,聘请了40名教师,从师生比例上看,应该说是符合京剧传承特点的。
为了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实效,流派班提出以下教学要求:
“遴选流派经典,学习资料为先”——为每个学员制定教学计划,要求学员首先选择本流派最具代表性的剧目,大约十出左右,掌握50段经典唱段;精心学习研究音像和文字资料,课前做到“学会”,尔后再到课堂上由老师细磨,力求“学好”。既节省教师精力,又提高课堂效率。
“名师悉心传授,学员勤学苦练”——这些造诣精深的老师,大多得到过流派创始人的直接传授,又有自己实践的经验,他们的口传心授,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为此要求学员课上细心揣摩,课下苦心锤炼,把学习“心得”转化为“身得”,要得真经、见真功,实现高水平的自我体现。同时要求各基地拍摄教师教学现场音像,特别是教师谈戏说艺的经验和诀窍,通过办班积累一批重要的流派资料。
“院团排练演出,专家验收评点”——流派班的教学成果要在所在院团呈现,所以,院团组织排练演出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学员要在舞台上接受观众的检验,高水平展现教学成果,需要所在院团组织配演、乐队、服装,进行整体训练。中国戏曲学院要组织专家进行教学验收,对学员做出评估和分析,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形成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环环相扣的教学运转体系。
记者:流派班与已办了五届的“青研班”是什么关系?流派班学习已近一年,学习成果是否得到观众的检验和认可?
答:流派班与“青研班”,办班宗旨不同,办班模式不同,但又是相互关联的人才培养系统。流派二班这批较为年轻的学员,通过流派班的学习打下较好基础,其中优秀者可进入“青研班”学习。同样,“青研班”的学员根据人才成长和流派发展的需要,也可进入流派一班继续学习,有人称之为“青研班”后。
流派班学员在近一年的学习中,积极性很高,许多学员有了明显的进步,如流派一班的朱强、常秋月、王艳、吕洋、熊明霞、周利、金喜全、谭正岩等,流派二班的窦晓璇、赵芳媛、万晓慧、朱虹、李博、蓝天、鲁肃等,特别是一些武生和武旦的学员,更是进步喜人。可以说流派班教学初见成效,很多院团评价流派班开办是“激活流派,惠及院团”之举,所谓激活流派,不仅正宗流派的经典剧目得到传承,一些不常见的剧目,如荀派《霍小玉》、《香罗带》;言派《战北原》、《鼎盛春秋》;尚派《汉明妃》、《绿衣女侠》等,经过挖掘、整理,也重新搬上了舞台。其中《得意缘》经过去芜存精的加工有了新风貌;《棋盘山》经过增头续尾的扩展,被打造成一出大戏,经过电视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些在教学中的再创造,既夯实了学员的基础,又使流派传承显现出生机活力和时代精神。
流派班开班以来,不断进行教学汇报演出,有的还通过电视播放。今年一月组织的两场集中汇报演出,引发观众较高评价和热情鼓励。但由于这次演出只有两场,41名学员们参与热情高,因此在剧目展示上只能采取“一角几演”,或“简化过程,保留精华,压缩场次”的方式,以致有些学员不能尽情展示,个别学员因带病上场,也影响了正常发挥,但他们充满青春气息和扎实功力的表演得到很好的社会评价。
总之,流派研习班不仅在京剧历史上,而且在新中国艺术教育史上都是创新之举,一批充满青春活力的京剧人才将脱颖而出,茁壮成长,京剧的未来将因他们的贡献而更加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