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笔下展现中国年轻人不知道的中国

2011年03月15日 07:12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姜小玲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本报讯 (记者 姜小玲 实习生 许光耀)他叫彼得·海斯勒,一个典型的高鼻子美国人,却有一个极其大众化的中国名字:何伟。他与中国“结缘”十年,陆续写出了中国纪实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昨天下午,海斯勒来到季风书园陕西南路店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畅谈他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不一样”的中国。

因为旅游结缘中国

“1994年我第一次来亚洲,在此之前我对亚洲没什么兴趣,更别提中国了”,海斯勒回忆说,“我当时从英国搭火车经俄罗斯回家,因为火车的终点站是北京,所以来到了中国。 ”正由于这一次偶然造访,让海斯勒对中国产生了浓浓的兴趣。这次旅行以后,海斯勒便找机会重返中国并在这里生活。 1996年,海斯勒报名参加美国的志愿者组织“和平队”并被派到涪陵支教。在涪陵的两年时间,让海斯勒对中国农村有了一定了解并产生了感情。回到美国后,海斯勒根据这段生活经历,创作了《消失中的江城:一个西方作家在长江边城的两年》。这本书虽然几经周折才得以出版,但却给了他自信并由此开启了他的写作生涯。

让美国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

后来,海斯勒再次来到中国并一直住在北京。不过,他对农村和小城镇更有兴趣。 “当今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新增的由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他们需要学习很多新的技能来适应城市生活,有名的大人物不如他们有意思。一开始,他们因为你是外国人感到稀奇,但很快就接受你并且不把你当外人了。他们的务实让我更容易与他们打交道。 ”在这个美国人眼中,书写那些在二三线小城镇里生活和奋斗的人们更有意思。 “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有人评价:“何伟的笔下是真中国,是连一些生活在中国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 ”

海斯勒坦言,当年自己写的关于中国的书在美国很难出版,因为美国人不了解中国,对中国有偏见。但现在“中国越来越开放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美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我的书因此也越来越受欢迎”。

海斯勒还告诉读者,他的下一站将去往埃及,会在埃及住五六年。当被问到是否还会来中国时,海斯勒说:“中国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国家。当结束在埃及的工作后我就会回来,并让我的孩子学习中文。 ”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