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氏父子透视当下社会的价值观
□彭晓芸
2月12日本报博闻周刊发表《一对不可思议的父子 两封理想主义的家书》,在一对父子亦庄亦谐亦邪亦正的两封来往信件中,既展示了一种新型的的父子关系和教子之道,更有两代人关于理想主义的思考。这个专题策划引发了读者热议———
这是一对“不可思议”的父子,一对“理想主义”的父子。父亲郑国强热爱摄影,尽管人生经历诸种波折,仍然不改其衷,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摄影家,更重要的是,“能把一个爱好坚守一生”,这样的人生让儿子郑艺“肃然起敬”,视为心目中的“成功典范”。 儿子也曾获得父亲支持,辍学一年写小说,而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当一名小学教师。
其实,类似的家书并不少见,《傅雷家书》以及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堪称典范,这对父子呈现的,只不过更具草根精神,更接近当下互联网一代的话语方式。而其中的父子,儿子郑艺是千千万万80后中很常见的一类孩子:以玩世不恭、插科打诨的姿势展示他们这一代人的独立精神,他们的人生相比过去世代的孩子,更懂得自主,更希望祛除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呈现“我”的独特存在和个体价值,韩寒应当说是这一代孩子的典型样本;相对独特的,倒是这位父亲———郑国强。郑国强这样的父亲,在他的同龄人中,反而不是多数,而是一个难得的、具有终身学习精神的“上一代”。
如果说傅雷、龙应台这样的知识精英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并不出奇,那么郑国强这样的父亲的学习能力和教育理念则更具有向社会大众呈现的价值。他是一位普通而又不普通的父亲。他和当下多数中国人的命运一样:为了撑起一个家,“跟许多不想打交道的人打交道,喝了很多不想喝的酒,装了很多不想装的孙子”,在同一个体制面前,郑国强父子没有任何优势资源,既非官父子、也非富二代,甚至连有点资本作清高状的知识精英也算不上,他们要面对庸常的俗世和人际关系,他们要解决起码的生存问题。唯一与别人不一样的,就是这位父亲在跌跌撞撞中还是守护着自己作为一个个体行走于世的价值,这个价值,不是升官发财,也不是成为世界一流的摄影师扬名立万,而是仅仅保存着他作为郑国强———一位热爱摄影的普通公民在日常生活之外所希冀的人生格调。
正是这样的示范,让儿子郑艺在潜移默化中感同身受,甚至被父亲执着的精神所震动,从而自然而然地有了作为儿子郑艺个人的坚守和追求:他不愿意去考公务员,不愿意读热门的商科,他的理想简直普通得会让中国社会多数功利的父母“发指”和“抓狂”,他,仅仅想做一名小学老师。
郑国强这样写道:“爸爸不理解为什么你会喜欢上小学老师这个工作……不过爸爸喜欢看到你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去,并过得快快乐乐。”郑国强并没有完全摆脱望子成龙的集体无意识,但他终究还是凭借着强大的学习精神明白了一个道理:让孩子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快乐。郑国强没有把孩子的顺从视为孝的核心要素来要求,他对孝道有了自己的阐发和新的认同:“我不需要你来赡养,你过得开心,能成家立业养好自己的孩子就是对我,也是对郑家最大的报答。如果以后有孙子,而且他喜欢摄影,这可能是我住到你家的唯一理由。”
这番话让人想到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关于“养儿防老不道德”的理念,这一观念在当下中国社会还是颇有颠覆传统的意味,而认为不可行的人,也多归咎于中国当前的制度保障缺失,这当然是一定的现实困境,但除了物理意义上的“赡养”和生理意义上的“抚养”,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即中国传统的“父慈子孝”观念,在当下中国社会,遭遇了什么问题?我们长期以来的误区在哪里?
在《中国文化与中国青年》一文中,钱穆曾经比较深入地阐述了他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缘起、差异的观点,他说“青年少年则常见于孝,壮年中年则常见于爱,老年晚年则常见于慈。曰孝,曰爱,曰慈,皆仁也。青年无不知孝父母,壮年无不知爱配偶,老年无不知慈伦类。”他进而论述:“大抵中国主孝,欧西主爱,印度主慈。故中国之教在青年,欧西在壮年,印度在老年。我姑锡以嘉名,则中国乃青年性的文化,欧西为壮年性的文化,而印度则老年性的文化也。又赠之美谥,则中国为孝的文化,欧西为爱的文化,而印度为慈的文化。”
这番话多半会引发争议,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中国的确是一个讲究孝道多于讲慈的社会。钱穆言则是“中国传统,教孝胜过教慈”,理由是慈属先天情感,不必刻意培养,孝属后天德行,需要著力陶冶。如是一种传统,实际上使得中国人一直处于将学习止步于青年人的状况中而停滞不前,为人父母者需要“习得”被孝文化大大地覆盖过去了,而缺乏学习精神的父母一辈往往更加捍卫父权家长制,在当下中国可谓愈演愈烈,甚至成为一道难以弥合的鸿沟,甚至有“父母皆祸害”这样的豆瓣小组应运而生。
“孝道”我们讲了数千年,而为人父母必须“习得”的观念,则被遮蔽了太久太久。因而,在郑氏父子身上,我更愿意把赞赏留给这位父亲,他的学习精神正是他的孩子郑艺的幸运,恰如郑国强所言:“爸爸知错就改,现在衷心希望你理想主义地活一辈子,也祝福你找到一个同样理想主义的女孩子。如果将来你妥协了,千万别以妥协为荣,也别给自己的妥协找借口,要懂得鄙视自己。”
人的成长,往往与社会的演进同构,如果一个社会止步不前或者被各种粗鄙的价值观裹挟,那么,其中年长的社会成员,往往容易成为既得利益者而不愿意放手,不愿意“知错就改”,进而与年轻世代形成一种利益冲突甚至社会断裂。基于此,也许今天我们要发出一种不同的声音了:中年智则国智,中年富则国富,中年强则国强,中年独立则国独立,中年自由则国自由,中年进步则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