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表的题为《“山寨春晚”冲击波》的文章,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有关“山寨春晚”的文章似乎其都有一个对立面,即所谓的“主流文化”。那么,我们所讲的“主流文化”其内涵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说,没有“俗文化”、“山寨文化”,会有“主流文化”吗?
钢琴,被我们的某些人士称之为是:高雅、身份等什么的象征。据相关资料介绍:钢琴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埃及与古西腊的弦什(一弦琴)... …到13世纪时,演变为欧洲民间广为流传的拨弦扬琴,到14世纪又与键盘结合而形成了“哈普西科德”;另一种是槌击式多弦乐器,除演变成样式繁多的击弦扬琴外,又直接与键盘结合,于15世纪初形成了“克拉维科德”,这两种乐器形成了钢琴的前身。同时,现代钢琴的形成,还受到竖琴与管风琴的影响… …。有据资料介绍,孔德《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记载:“明万历八年,利玛窦(意大利传教士)献其国乐器。……所为琴,纵三尺,横五尺,藏椟中弦七十二,以金银或钢炼为之弦,各有柱通于外,鼓其端而自应。”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几百年前就传入的钢琴没有流传开来呢?
当被誉为“现代钢琴王子”的理查德·克莱德曼将《红太阳》、《一条大河》、《梁祝》等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都有怎样的感慨和思考呢?而反过来说,假如理查德·克莱德曼是出自我们这里,会否在“山寨”、“主流”争论中湮灭呢?
当我们在惊呼美国好莱坞文化纵横世界之时,是否想过,好莱坞文化的源泉就来源于“山寨”呢?
如现较为风行的踢踏舞(Tap Dance),资料介绍说其是起源于美国的下层民众,主要是爱尔兰民间舞蹈和非洲黑人舞蹈的结合。又如,被我们众多“主流”不屑的众多“街边舞”,不都被好莱坞搬上了舞台而风靡世界了吗?
当我们的“主流”在为KTV收费“打”的“一地鸡毛”之际,日本音乐人却在我国电影配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早期的有喜多郎把西洋管弦乐与我国丝竹乐器完美结合的大型电视系列片《丝绸之路》,近有电影《叶问》的配乐… …“主流阵地”都没了,还“主流”谁呢?
有个现象也蛮有意思,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吧。央视《鉴宝》栏目正在播出一个系列节目:走进某某省寻宝;宝,即各类古董。而这个古董也是很要讲究出身的,进过宫、或进过侯门什么的在出来的,似乎身价等必高出一筹;民间的,似乎必逊色一等…然而,众多的如瓷器这样的古董,不都是出自民间工匠艺人之手吗?不进宫就缺少文化等价值了吗?据报道,今年京城的庙会,争相“披”上皇帝衣,此举是为了凑热闹呢,还是为了使得庙会这一民间文化、商业活动“彰显”点什么“精英”“主流”之类的味道呢?
1964年9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中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此来发展和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而由理查德·克莱德曼和日本音乐人在我国取得的巨大成果来看,“中”为洋用到是很发扬光大了。遗憾的是,我们的某些人似乎还在喋喋不休的什么“精英”“主流”,“草根”“山寨”“打”的是不亦乐乎,封杀非主流、非“精英”声是如火如荼,似乎还在穷尽一切手段置其死地而后快… …然而,当我们没有了“草根”“山寨”文化后,还会有所谓的什么“主流”“精英”文化吗?
据报道,1月22日,梁羽生先生在澳洲病逝。评论界对梁羽生的评价是“一代武侠小说宗师”、或大师等等。然而,翻开几十年前的评论来看,他不就是一个“山寨王”吗?
原来婚宴上有句俗语道:酒不够,烟来凑。文化的源泉枯竭了、或消散了,或许也就只好“披”着什么“主流”、“精英”的外衣来凑了吧,或格格忙“出更”、皇帝忙私访了吧?此说或许很是刺耳,很是让人感到不舒服,但来自天桥、或民间的京剧、相声等的衰败,是不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呢?当我们的民间乐器以“女子十二乐坊”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后,这些“尘封”已久的乐器是不是焕发了青春了呢?
当更多的人们是通过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红太阳》、《梁祝》或电影音乐等“中”为洋用而了解到更多的中国文化、音乐乐器,或其它的文化历史等,我们的某些人士还好意思在哪里“主流”、“精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