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伟刚笔墨山水形态分析
2010年10月12日 17:43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三、崔伟刚水墨山水的笔墨运用

笔墨之妙,古来共谈。但中国画笔墨所出现的“意外殊妙”常蕴藏于运笔化墨的过程之中。

崔伟刚作为学者,画家,也深知此个中奥秘。 他饱读古今中外的各种经典著作,能充分体会出水墨山水之中的“味外之味”,用笔中自然流露出沉稳与大气。墨色也自然愈来愈纯净。笔者曾见伟刚作画,提笔不假思索,饱蘸浓墨,中锋勾勒,逆笔泼写。间杂点、染。并以积墨反复添加,画面终始浑然一体,一种苍茫的蓊郁之气,随着画面的完成而流露于纸上。正如明代汤显祖在《汤显祖集·王茗堂文之五·合奇序》中所写那样:“予谓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非物寻常得以名之。苏子瞻画枯株竹石,绝异古今画格,乃愈奇妙。若以画格程之,几不入格。米家山水人物,不多用意,略施数笔,形象宛然。正使有意为之,亦复不佳。故夫笔墨小技,可以入神而正圣。自非通人,谁与解此。”[5]在这里明代汤显祖对文艺创作中的“无我”之境的出现,以至于艺术家沉湎于创作中的神态,都有其深刻的体会,加之对苏轼枯竹怪石、米家山水随意披点等的创作态度,都作了客观评价,其话语之中自不乏对艺术创新的肯定与赞美,使笔墨巧妙的同艺术家“心神妙合”,借笔墨传达出生动的客观形态。进而表现出富有意蕴的山水意境,亦是中国传统绘画历来所主重与倡导的。所以,伟刚作画的状态几与“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的艺术创作过程有相似之处。这段序是对崔伟刚笔下的写意水墨山水创作做了最好的注脚。

针对崔伟刚水墨山水中的笔墨,杜爱民先生这样评价“他借助笔墨使自己心性的想往与绘画之间的道路打开了,笔墨的特性有效地承载了他精神个性。尤其是他对散锋灵动飞扬的自如使用,直接表现出了自己对‘气’的直觉和体悟,使笔气墨韵有机地与自己的心像形成了契合。笔势和笔的意味与气息不仅支撑着画面整体的沉雄静穆,还透散出自己心源的情感特征与生命的个性。”

任何好的笔墨的体现都要借助于一定的画材的研究与应用。崔伟刚深知绘画材料与水墨山水创作的关系。从2000年开始,他就一直研究山水用纸的质量、性能与特点,特别在宣纸的鉴别上,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远非一人般可比。在笔、墨画材的使用上,也很注重传统作画方法的运用,这也是对中国画传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然,好的画材的运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画家的主观情思体现的更加生动;相反,绝佳的材料在一位不会作画的人手里,形同废纸一张。因此,对于中国画水墨山水的学习与创作,遇乎机缘、得乎技法、出乎天性,其间才、情、学养已占先机,绝非一般常人所能想象,更非一蹴而就。顾森先生在《循序渐进、登堂入室》一文中写到“今天习中国画,大致可以归结为四个循环过程。1.初具造型能力、操习笔法墨法、以一师为本进而泛滥各家;2.造型能力增强、笔墨精进、作品开始有自家面目;3.造型上能自由组合、笔墨纯熟、个人风格确立;4.造型超越物象、笔墨自由挥写、作品至化境且意趣横生。第一循环过程可视为专科本科生阶段;第二循环过程可视为研究生阶段;第三循环过程则是有了一定文化理论修养且专心致志作画者所为;第四循环过程则是到达老境之画家的状态。崔伟刚……从艺之路很坚实,属于循序渐进最后登堂入室一种类型。过了而立之年的他走完了前两个循环过程,已为进入山水画家第三循环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前途是光明的,当然也是艰辛的。”

崔伟刚从个人主观或者客观上,都占据着其他画家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时、地利、人和”,但他并没有一丝优越感,相反,他更向“苦学派”,勤于案头作画、读书,自己有着严密的学习与创作计划,有着严谨的治学精神及热情、平和、宽容的待人态度,这正是一位传统型中国山水画家所要求、所具备的。不管是从画家的角度或者从学者的角度,我们都希望他将来能成为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所说的那样,是中国画艺术这棵大树上“最高的一根枝条。”[6]

[作者简介:李长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美术(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

参考文献:

[1][2]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丛编(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2,166、165

[3]清,唐岱,绘事发微[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44

[4]沈子丞,历代绘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399

[5]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丛编[M]北京 上 作品 44

[6]法·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5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