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胜:呼唤纯正的散文 提升人文精神
2010年09月30日 16:00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王彬:现在散文的数量很多好文章少 经典更少

王彬:我说一点不新鲜的思索。现在散文的数量很多,但是好东西确实是很少,经典更少。原因我分析有这么几个。第一是大众的消遣,因为按照大众的口味来写的话,阅读量是很多的。如果写得很孤僻是没有人愿意写的,作家也受大众文化的影响是很消极的。尤其是很多的作家以写文章入选中学课本而自豪,这固然是好事,但这确实是消减。

还有是评奖的消减,这个无形中对散文创作有好的作用,有指导性,但也有消极性的东西。比如说作家评奖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散文还有小说和诗歌受影响是很力气的。

再一部分是理论的消减,现在的理论不够。因为我们回顾中国散文的各个发展阶段,每一个繁荣期都是有支持的。比如说五四运动是有思想的基础的,再比如说五四以后的新散文是有思想和结论基础的。反过来看我们现在这些探索还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协会或者包括今天搞的活动就非常有意义。有艺术地进行探索。包括晓枫说散文是不是可以虚构的问题,到现在是争论不休的,很多人认为是可以虚构的,很多人认为是不可以虚构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好事,这个是回避不了的。我认为散文的问题,实际上现在可以分为两类散文,一类是自我真实的散文,是我的经历、我的思想,这个一点不虚构,这个也是散文一开始出现的技术性的东西。比如说我们读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这个叙述者是小伙计而不是鲁迅。小说是作家通过叙述者来讲的故事。鲁迅还有很多的散文,比如说《朝花夕拾》也是散文集。散文是作家在讲事情。这是小说和散文的根本的区别。由此产生了散文的一些特征,比如说第一人称叙述,形式比较淡化。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很多的编辑把类似的小说认为是散文,给你发在散文这里面。于是形成了一种风波,出现了疑似散文,这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是出现了一些虚构性的东西。允许不允许出现呢?我觉得这不是理论家的问题,而是事实已经出现了。为了增加艺术的魅力增加感染力也不错。那到底虚构不虚构读者是无从判断的,编辑、评论家也无从判断,只有自己知道。所以我把这个归纳为疑似自我散文。很多的报刊出现的都是疑似自我的散文,我们没有必要固步自封,只要符合散文的外在的特征也可以划进来。所以我觉得作为理论探讨的话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否则是促进不了散文真实的发展的。

对散文应该保持敬畏之心,散文是最普通的文体。但这种最普通的文体应该是一个最高贵的文体,鲁迅的散文人文精神很高雅。我们现在把散文消减到谁都可以写散文的角度,这个很可怕,所以散文作家应该对散文创作有敬畏的心态,把普通的提升为高度的,作为散文作家要有一定的敬畏心,不能随意。

好散文有三个特点:第一有亲和力。第二有感染力。第三要有震撼力。所以以此三力进行我们目前的散文创作符合散文的精神,经典不多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还有一个问题是大众散文的问题,现在网上大量的散文是大众散文。他们都是非常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这个很好。网络太神奇了。我们应该做什么事情呢?应该提高大众的文学能力。作为散文家协会或者是某个部门,如果有意识地对大众散文的写作进行辅导和熏陶,我觉得这是值得去做的事情。总而言之是两句话:第一,大众散文有文学化,第二,散文文学家的散文要经典化。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