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胜:呼唤纯正的散文 提升人文精神
2010年09月30日 16:00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古耜:散文背后的那只手到底是什么?

古耜:按照这次论坛规定的内容,主要是要总结一下近年来的散文创作,就是说对近期的散文创作有一种处理性的评价,想法很好但我觉得很难做到。一个原因是当下的散文创作产量实在是太高了。新旧世纪之交的时候有一个统计,每天散文的作品是30、40万字,这有一定的科学性,我们全国有多少的副刊、杂志,统计了一个数字,散文的年产量大概在7000万-8000万之间。各省每年出产600-700部之间。一般是160-180部进入鲁迅奖的参评的。已经差不多达到了1:8、1:10的角度。作家是读不完的。

第二是世界性的散文理论的匮乏。尽管我们做了很多的辛苦的努力,但总的来看散文理论在同样的文学样式中是最薄弱的一环。

量这么大,我们有没有一个基本认可的理论框架,这时候谈起散文里近乎于瞎子摸象,对当下的散文究竟怎么看?不同的论者得出的结论绝对是不一样的。我今天再沿着原来的思路谈,也无非是增加一点混乱,也很难让大家都认可我的观点,况且我今年已经在《人民日报》《文艺报》写过比较长的文章谈我对散文的一些感受。今天我的发言要换一个思路,能不能接近我们当下的散文创作。我记得18世纪英国有一个经济学家叫亚当斯密,他谈的市场经济后面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他主要是讲三个东西,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一个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这三个东西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兴衰,我们散文创作是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东西决定着散文创作的兴衰发达?我沿着这个思路来想,就找了一下近百年来我们的作家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确实有一些作家不一定是专门谈这个问题,但谈其他的问题的时候涉及到这个问题。一直到了颓废的时代,皇帝的势力减弱了,这时候就是百家争鸣,这时候大家说人心不古,可是许多好文章都是在这时候出来的。也就是说周作人认为散文往往取决于大环境的解放。有一定的道理,看中国的历史,春秋战国的时候,魏晋的时候,包括五四时期基本上是一个大的艺术背景所以造成了思想的高度活跃也导致了散文的发达。

散文兴盛的时候都是帝王统治衰败的,但散文并不是是发达的。所以很多的文人都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浮靡之风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出来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唐代和宋代有了两次的古文运动,前一次是韩愈、柳宗元,第二次是欧阳修。这说明,黄冈节令*是散文创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的条件。刚才阎纲先生谈到了放,这是必要的但仍然不是充分的条件,放了以后也不一定繁荣。所以我的第一个意思是,周作人讲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不能把它当成是绝对的真理。

第二个说法是郁达夫的,郁达夫写了一篇很短的文章,叫做小品的杂感!大概是写于1935年,他说我觉得现在的中国小品文还不能算流行,所以将来如果到了国民经济充裕、社会政治成昌明、一般教育进步的时候,恐怕小品文的产量还要增加,工作还要扩大。这是郁达夫说的。郁达夫的心目中,讲了三点。一个小品文的发达、散文的发达,国民经济要充裕、社会政治要昌明,一般教育要进步。那时候35年的时候还做不到这一点。郁达夫这个看法倒很像我们现在的一些学者和一些评论家的说法。我在本世纪初的时候看到一位名教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他大致说文学的繁荣有待于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全国受教育水准的提升,因为届时人类必然会出现精神文化的强烈需求,文学自然会得以发展。这位学者甚至讲复归的时间。这位名教授把复归的时间定在了今年,那说那时候人均GDP可以达到3000美元,非常不靠谱。我们不说马克思经典理论家早就讲过两种生产力不平衡的问题,所以今天我们到了2010年还没有看到文学的繁荣发展。

而且郁达夫这个话现在看来也不是说没有道理的,你说经济不发展,政治不昌明,散文是不会发展的。余光中先生一再讲,当代散文在西方已经衰弱了,当代西方不可能再出现当年像培根、蒙恬那一代群性璀璨的时候,不大可能那200、300年的局面了。那么西方今天是社会发展了,这三个因素的成立因素是比我们绝对的。经济发展了、教育提升了,社会政治昌明了也不一定是文学发展。但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西方还有一种理论是狐狸和刺激的说法,我们把散文家当成一种思想家来看,实际上是在政治环境很好、政治环境很不好的时候,思想家的市场都不是很大。

散文这只手到底是什么?我一直在找,最后还是找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没有从根本条件来说,他有一句话,就是大家一再引用的,其手在于人,人立而后凡是举(音)。也就是说真正决定散文创作繁荣与否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思想文化,我们只有把民族的精神水准提升了,散文才可以真正地达到一个新的水准。以这个尺度来衡量当下会发现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今天的或者是新时期以来的中华民族确实是处在一个很好的、良性的、开明的政治环境中。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宽容,我们能够得到的精神资源越来越多。不像60年代的文革,什么都没有。今天西方的、传统的都可以自由地进入我们的视野。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可以相对自由地进行思考或者说是相对自由地进行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民族的思想水准特别是知识分子和作家水准的提升是不容怀疑的。特别有一点是,60岁左右经过文化大革命,阅历比较丰富,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这些人恰恰达到了当下创作的高度。这是很让人感到欣慰的一点。比如说韩少功(音)的散文创作是很有思想的,而且它的思想体现在有对传统的认同也有对传统的批判。他又对现代化的认同也有对现代化的反思。所以他这种基本的文化姿态是认同和反思同在的。他始终是一个旁观者的形象出现在文坛上,这很容易想起当年的鲁迅,五四以后的鲁迅也是双向的他对传统的文化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他对西方的文明也是有着很多的怀疑的,包括对西方的民主问题,包括对西方的物质科学发展问题。大量地论述了这个问题。我想,韩少功的思想高度是很高的。这些人的阅历太丰富了,左的政治他们体验过,探索精神强烈,张承志最近写了《敬重与细节》(音)他企图在脱亚入欧的大背景下来谈日本民族同时也谈中华民族。他谈到了日本人研究鲁迅,他们为什么喜欢鲁迅,鲁迅在那一点上打动了他们。整个的思路确实不是一般的作家。刚才必胜兄对官员写作是不赞同的。但我有感受是,这几年的官员写作有的官员写出的文章确实是不容忽视,他的思想深度确实是远远超出了我们一般人。后来中央党校的《学习时报》四次全文连载了一位官员的文章,这些文章对我们近代的中国革命史有一个全新的视角。比如说对张学良的剖析,比如说对张学良不回大陆的解释,超越了我们传统的思维定势。所以这个书也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现在看一些东西一定要看他们给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思想资源,提供没有提供一种新的精神高度。这个是我们很重要的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当下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觉得都不是不靠谱、不着调的,应该说都是言之有据的。

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从更大的历史背景来看中华民族、中国作家整体的思想状态我们又不得不说是很不成熟、很不乐观的。散文中思想过于平庸,平庸就是没有思想,那么为什么没有思想?最近我看林先志(音)的讲话他说中国当下知识分子具有独立人格的很少。现在有些人把独立的人格简单地二元独立,这和革命传统和政治应该是如何如何,但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呢?但是,他看到了一点就是现在的知识分子的整体思想水准还是不容乐观的。这里面有两个原因值得重视:

第一个原因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过程中急于向西方接轨,急于把西方的东西体制化的东西尽快地拿到中国来,导致了知识分子进入了更多的条条框框中。这体现在高等院校中。我觉得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实际上高校的大学者们更多是在体制的框架内思考问题,背后有强大的利益支撑,没有办法张扬自己的独立思考的精神。

第二个原因是商业化社会物质化大潮,这个东西我们任何人都不能幸免,在这种语境下你想提升自己的精神是相当困难了,你想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不向物质屈服是非常困难的。今天物质对人的影响比政治还厉害。这是当下散文创作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