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能力强大,原创能力尚低,我们距实现中国创造的目标还有距离。
4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路还有多长
本报记者 李舫
在北京中关村,“Made In China”已不知不觉被创业者换成“Made By China”。一个单词替换的背后,何尝不是中国文化经济价值取向的沧桑巨变?
“中国制造”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它以迅猛的姿态占据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中国,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然而,事实并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几年前,“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者普拉哈拉德造访中国,一位中国教师提问,什么是中国企业家最缺少的品质。“想象力!”普拉哈拉德脱口而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路究竟有多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但令人忧虑的是,由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很多高科技产品只能“贴牌”生产,陷入了“产值在国内、利润在国外”的怪圈。有调查显示,在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我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在国内动漫企业生产的影视动画片中,为其他国家“来料加工”生产的超过50%以上。原创不足、品牌缺失已成为制约中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国家行政学院曾对2005—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4%,中国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将日益突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任重道远。
面对“中国制造”给中国文化经济带来的诸多思考和困惑,中国企业必须努力获得“话语权”,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大力推进民族产业,开展附加值更高的品牌行销,培养自主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及打造真正的“中国品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地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