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2010:文化软实力如何“硬”起来?
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将诞生多少“之最”
本报记者 张贺
对于中国人而言,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曾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1905年,风雨飘摇中的满清王朝派遣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发出“我国数千年文明旧域,迄今乃不若人”的感慨,建议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图书馆、博物馆、动物园、公园等。但是,动荡的时局注定这只能是一个梦。
100年过去了,这个梦变成了现实。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电影票房突破60亿元、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447家、全年农村电影放映750万场次,观众超过18亿、“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农家书屋”已建成24万家,覆盖全国近40%的行政村……刚刚过去的2009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亲身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所带来的丰富与便利。
随着这些文化惠民工程的顺利推进,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扩展。就总量而言,我国的若干公共文化产品早已位居世界前列: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广播电视网、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出版图书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国家……可以肯定,在未来,这样的“世界之最”还将越来越多地诞生于中国。
毋庸讳言,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还处在量的扩张阶段,离真正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尚有差距。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我国的文化设施在数量上仍然很少,比如纽约有图书馆204座、博物馆150座;东京有图书馆194座、博物馆160座;而北京仅有公共图书馆25座,博物馆34座;上海仅有公共图书馆28座,博物馆25座。
因此,加强投入仍是2010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轴之一。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
更多新闻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