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北京胡同:有风三尺土 下雨一街泥
胡同,北京人最熟悉的景观,它们的嬗变犹如这座城市一样,底蕴绵长……昨日,在首都博物馆,460余件首次公开展出的档案资料,配合130件文物和100余张照片,向世人再现了曾经的“北京的胡同四合院”。
老照片中的胡同:
“有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
从展厅门口往里看,一堵磨砖对缝的灰墙仿佛四合院的影壁一样,挡住视线。观众参观展览,要拐个弯,先走上一段10米长的“胡同”。
在胡同里漫步,两侧挂着十余张老照片,一片儿一景一趣。
比如一张照片上,天空飘着牛毛细雨,一人顶风撑伞走在胡同里,路面一片泥泞。这反映的是老北京的一句胡同俗语——“有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
另一张照片上,狭窄的胡同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幌子,有一些西式的广告牌也偶尔掺杂其间。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粮食胡同,其热闹的商业气氛丝毫不亚于现在的王府井步行街。
“乍一看,北京胡同都是灰色调的,其实细品每一条都有故事。”作为展览的主要策划人,北京市档案馆专家王兰顺介绍,“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北京城就像是一座放大的四合院,顺着中轴线左右对称,正阳门就好比是垂花门,紫禁城相当于正宅。
在1300平方米的展厅里,如何体现这种“天人合一”的追求,还原“有名胡同3600,没名的胡同赛牛毛”的城市?策展人员耗时1年多,从55卷档案资料里精选了160件实体档案、300余件数字化档案、100余张图片,加上130件文物,在展厅里浓缩千余条胡同情韵。
老地图上的胡同:
内城胡同曾多达3000余条
穿过“胡同”,展厅里,4张硕大的地图挺显眼。从左往右,分别是1750年完成的乾隆京城全图、民国七年绘制的京都市内外城地图、1949年版的北平地图和1982年版的北京城区街道胡同图。
对比发现,胡同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朝代更替,胡同布局、数量都有改变。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朱祖希看图讲史:“长安街往北到德胜门的区域,胡同最规矩,横平竖直。这是元代的遗存。”当初,忽必烈按“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胡同宽6步”建都城。体现在地图上,用于通行的胡同与大小街道互相交织,形成了棋盘式的城市脉络。“目前,东四和西四的胡同仍然保留了当年的样貌。”
从长安街往南,到前三门大街间的区域,胡同布局稍显凌乱。这是明永乐年间扩建都城时,改造而成。
朱祖希说:“从前三门大街再往南,胡同走向彻底散乱了。这个区域是嘉靖以后发展起来的。由于没有系统规划,一些胡同干脆依照河道走势建,比如长巷二条等就是顺着三里河修建。到了清代,北京街巷胡同达2077条,直接以胡同命名的有978条。”
随着封建帝制结束,北京开启了城市改造的步伐。1949年版的北平地图上,礼王府、豫王府等王府宅邸不再标注,城内南北向道路较多,东西向道路较少,道路通达率较低。此时,内城胡同多达3000余条,其宽度仅4到6米不等。到了1982年,错综的道路格局又发生了变化,伴随着一些新的主干道出现,新的沟通模式初现端倪。
1
2
|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