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国名家学者诠释成东方创立的摄影文学

2011年12月30日 13:13
来源:凤凰网文化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阎纲(中国作家协会)美在瞬间。

曾镇南(中国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研究大有可为。

王必胜(人民日报社)愿为宣传摄影文学研究尽绵薄。

张颂(北京广播学院)摄影文学,形神兼备。

黄鸣奋(厦门大学)摄影文学:倩影妙文交相辉映,求新务实地久天长。

叶辛(中国作家协会)摄影文学让那些有意味的东西永远留在世间。

吴元迈(中国社会科学院)愿中国摄影文学更加欣欣向荣。

谭谈(中国作家协会)摄影文学为历史定格,为文学造型。

程正民(北京师范大学)文化所经历的最紧张,最富成效的生活,恰恰出现在这些文化领域的交界处,而不是在这些文化领域的封闭的特性中。(巴赫金语)艺术与科学技术联姻,文学与摄影融合,必定会在文化领域的交界处出现一片艺术的新天地。

邓晓芒(武汉大学)文学是意识流,摄影是众生相,摄影文学相得益彰。

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最为显著的艺术功能即在于它实现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有机结合。

金元蒲(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谢铁鹂(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展摄影文学,繁荣电影艺术。

徐岱(浙江大学)摄影文学的魄力来自诗性。

吴中杰(复旦大学)摄影文学:图像与文学结合的先驱。

董乃斌(上海大学)摄影文学已成为文学大家庭中的一个新成员,对于摄影文学种种问题的理论探索,也已逐步形成文艺学、美学中一门新的学科。

王富仁(北京师范大学)摄影文学是文学领域的“高科技”,是艺术世界的“尖端技术”。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视觉性与思维性的相互匹配是摄影文学的美学特征。

蒲震元(北京广播学院)摄影文学是一种有思想、有灵魂、有情致、有艺术深度的读图艺术。

王岳川(北京大学) 摄影文学是真正的图文时代。

许明(上海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新的学科诞生在稼接之中。

姚文放(扬州大学)摄影文学:读图时代文类“内爆”的典型文本。

马相武(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是前景看好的文化产业。

赵宪章(南京大学)摄影文学既迎合“读图时代”的极速节奏,又不失“书写时代”的思想深度;既通过影像色彩的形象直观引逗眼球,又利用语言符号的哲理内涵启迪心智;既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满足大众品味,又赢得精英驻足反复玩味……

丁柏铨(南京大学)摄影文学,前景看好。

艾斐(山西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在多元辐射与互动审美中创新。

王向峰(辽宁大学)摄影文学是诗性语言的创造。

陈定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对“诗与画”审美复合的追求。

刘成纪(郑州大学)摄影文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摄影,也不是文学,而是两者共同呈示的艺术精神。

简庆福(香港著名摄影家)繁荣摄影文学。

李公剑(澳门著名摄影家)摄影文学,前景美好。

周鑫泉(台湾著名摄影家) 发展摄影文学,促进人类文明。

黄海澄(广西师范大学)摄影文学:艺苑奇葩,东方明珠。

江融(联合国摄影协会)摄影文学是“读图时代”图文并茂的最佳结合产物。

尹鸿(清华大学)摄影文学:图像时代的一种新的艺术体裁。

刘文斌(内蒙古师范大学)摄影文学是一门显学。

冯宪光(四川大学)摄影文学,作为一种独立文体或艺术样式,以一种间性文本方式获得合法性。

蒋述卓(暨南大学)摄影文学的特征在于“跨”与“融”。“跨”为跨艺术门类, 跨艺术文本,跨学科;“融”为言象意融合,再现与表现融合,具象与想象融合,科学技术与审美融合。“跨”反映了摄影文学的超越性,“融”预示着摄影文学的远大前途。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摄影文学 文学传播 文学的自觉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