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至19日,包括粤剧《花月影》、话剧《与妻书》、现代舞《临池无墨》在内的5部“广东制造”的舞台艺术作品将集体亮相京城,还将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粤剧走出省门乃至晋京,显然不是第一次,60周年国庆的时候,经典粤剧《山乡风云》就曾令京城戏迷一饱眼福。但这次演出是广东首次组织多个优秀剧目统一亮相,换言之,声势如此浩大,肯定是第一次。并且报道说,本次展演活动将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门票均在市场公开售卖,更展示了改制后的广东文化艺术院团非常自信的一面。这一次,对于粤剧的振兴,或具有不可估量的标志意义。
“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这是周恩来总理生前的高度评价,粤剧也因之有了“南国红豆”的昵称。2009年,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的“粤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继开平碉楼填补广东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之后,再填补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但我们在欣喜之余必须看到,粤剧的申遗成功,一方面体现了“世界”对粤剧独特艺术价值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粤剧作为传统剧种在现代社会正面临着严峻考验。申遗成功,无异于颁给粤剧一块“金字招牌”,如何擦亮招牌,还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行动之一,就是“走出去”。不错,粤剧早就走出国门了,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但凡有粤籍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就传唱着粤剧。我是想说,粤剧要走出自己的方言区。早几年我就在文章中说过,粤剧得让国人认识才行,人家不能听到“yueju”的发音之后,本能想到的是越剧,想到的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作为地方戏曲,诚然要立足本土,然本土只是蕴育、传承的雄厚基础所在,地方戏曲必欲弘扬、光大,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转圈圈是绝对不够的。
我们不难感受到,粤剧在全国的影响并不大,京剧不用说了,也不及越剧、豫剧、黄梅戏等。不是吗?荧屏上每每“林妹妹”、“包龙图”、“刘大哥”之声一响,不用介绍,大家都能很自然地知道这是什么剧种,都能跟着哼哼两句,真的是耳熟能“唱”。粤剧要在全国唱响,也得有自己的、能够为方言区外的人们易于接受的经典段子。粤剧现在有没有这样的经典段子呢?如果有,就需要以之为突破口大力普及;如果没有,就需要刻意经营。余对粤剧曲目所知不甚了了,但听喜欢的人们唱些“分飞万里隔千山”之类,“大姑”、“乞儿”什么的,令本人的感觉颇怪。如果把整出曲目比作“面”的话,经典段子就可以比作“点”,虽然“点”脱胎于“面”,而就普及功效来说,可能又胜于“面”。而且,凡称经典的东西,也就意味着百听不厌。
登上国家大剧院只是粤剧迈出的第一步,另一个唱响的终南捷径我以为是能够跻身央视的春晚。央视春晚不是有例牌的地方戏曲联唱吗?粤剧应该并且必须想方设法在那里占有一席之地,以期在全国观众之中普及开来,使不同地域的人们既知粤剧其名,又闻粤剧其声,进而熟悉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