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交流
消除误解和偏见
中国是本届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和最大的客人,在展馆和这座城市各个角落都洋溢着中国符号。除了宣传中国文化,中国代表团在本届书展上另一重要任务是如何让中国作家、学者、出版商和海外同行进行互相交流和对话,因为在书展开幕式上致辞的几位先生都表达了普通德国人和欧洲人对中国陌生这一遗憾。法兰克福市长罗特表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我们对中国的文学除了孔子和老子,知之甚少,每年也只有屈指可数的中国当代作家作品被翻译成德语,相反中国每年都会翻译出版很多德国图书。中国的不断开放也会带来文学的开放。此次中国担任主宾国则给我们带来机会,从新的角度看中国。”所以贺内菲尔德希望,“我们期待交流来实现双方没有边界的承认,这是我们双方的共识,主人和客人这样才能联结在一起。”
对于书展主人的这一期待,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和著名作家莫言也予以了回应。铁凝在开幕致辞中认为,中华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也是文化,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属于全人类,“而交流是有趣、愉快的,它没有恐惧与嫉妒。谁会因为德国有歌德而嫉妒德国呢?情感和爱,依然是这个世界最积极的美德,是我们交流的基础。”作家莫言在开幕演讲中提到了自己山东老家在100多年前对德国人的想象——没有膝盖、舌头分叉,与此同时欧洲对中国人的想象是蹲在树上、留着长辫子、尖嘴巴,“因为缺乏真正的交流,我们都在妖魔化对方。”而在他看来文学的交流对话是消除误解和偏见的重要工具,“如果当时的德国人能阅读到《红楼梦》,中国人能阅读到歌德作品,就不会有这样的妖魔化想象。”莫言说,“歌德晚年提到了世界文学的概念,今日我们发现,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已经突破了文学的范畴,多样性的思想是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这也是对歌德文学理想的实践。文学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作家在对话交流时,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经济危机下
图书读者没有丧失
本届书展开幕式上,几位致辞的德国人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在互联网数字化时代,应加强而不是削弱对精神性产品特别是图书的财权保护,同时对数字化时代的传统图书依然保持乐观。“在过去一年,世界经济正在丧失坚实性,而图书产品则相反显示了坚实性,读者没有丧失,这给了我们信心。过去的10个月中,全世界图书市场增长了2.8%,这样的增长发生在经济危机大环境下,而且还面临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数字化,这表明图书与数字出版是相互补充的。”贺内菲尔德这番振奋人心的话语引起了在场1000多名全球出版商最热烈的鼓掌。贺内菲尔德的另一番代表性言论则可能反映出图书出版商的某些保守性,他提到上个月纽约地方法院对Google建立网络图书馆的判决,“我们对于发生在纽约的事情感到鼓舞,数字化影响世界,比如Google这样的公司,纽约法院宣布其为垄断,因为它把精神产品当作一个工具加以控制。我们的作者、出版社欢迎美国法院的判决,精神产品不能在经济危机下成为新的危机。美国司法部门对Google企图垄断人类精神产品创造予以介入,但还没有做出最后的判决,我们应该齐心协力避免事情的发生。知识世界不能开一个后门,让它们随便出入,否则这是一个丑闻。”
不过贺内菲尔德更强调的是,在一个数字化世界,作家生产和出版都在改变其形态,那如何在新时代下对知识创造建立其保护性框架?这是摆在全世界作家、出版商和政治家面前的问题。出版业的基础是知识产权,黑森州州长科赫的回应是,在经济上,我们希望精神创造也是私人财富。“尊重精神创作,首先要给予精神产权自由。”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石剑峰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