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平1988年作品《升降仪式》
“现场”关键词之二
艺术实验
在底层展厅内,灯箱上唯美的天使大概是视觉上最为温和的一个作品,但细看之下,这幅作品由16200张图片拼接而成,作者用一部震撼过其心灵的录像截帧进行了剪切,并按照视觉原理,以颜色排序拼接而成。而视觉效果的实验在一楼展厅内还有一件——杨振中的《2009年夏天》,大尺幅的图片被肢解、错落地悬挂,它需要观者站在指定位置,并从一个圆形小孔里才能看见它应有的样子。
在今天看来,这些“先锋”作品显得有些落伍了,但“实验”在“文革”刚刚结束的几年里,即使是那些抽象的美术作品也颇受争议,受到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创作模式的影响,面对前卫艺术,大众的第一反应是反感和无法接受。
1980年代初的上海,在现在看来赫赫有名的“83年实验绘画展”上,初出茅庐的艺术家借鉴西方的绘画技法,对传统的艺术发出了挑战,张健君的作品《永恒的对话》运用了综合材料——石膏、玻璃、砂石,这在当时是被认为“超前”的,而方昉的《协和曲2号》则直接在画面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叉,以最直接的方式宣泄对具象艺术的不满。展览当时在复旦大学开展,属于圈内人的交流。“当时戏剧学院的马列主义研究所的人也来看展览了,但其实是来审查的。”张健君说。虽然这些作品在今天看来有模仿西方的重大嫌疑,但西方风格的借鉴其实是对传统艺术的一次挑衅——追求形式,并要求“非学院化”。
有趣的是,“83年实验绘画展”中有9名艺术家都来自同一学府——上海戏剧学院。在上戏的科系设置里只有“舞台设计”和“美术系”,相对戏剧来说,绘画只能是边缘性的,主要是布景课这类为戏剧服务的课程。“但正是因为没人管,我们才得以进行那些实验。”张健君说。但这些实验并非是闭门造车式地想出来的,从作品中能明显地看出西方艺术特别是野兽派、抽象表现主义对他们的强烈影响。“我当时就被称为‘野兽张’。”张健君回忆道。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梁佳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