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1979-2009》上海当代艺术30年回顾展举行
2009年09月16日 10:17 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上海滩:1979-2009》上海当代艺术30年回顾展举行

“对当代艺术的回顾方式有很多种,我希望能像重现‘犯罪现场’那样重现那段30年的上海艺术史。”策展人比利安娜说。上海局门路436号的“八号桥”展厅里正在举行《上海滩:1979-2009》上海当代艺术30年回顾展。在四层展厅内,包括北河盟摄影小组、鸟头、陈巨源、陈研音、丁乙、孙良、向利庆、徐震、杨福东、余友涵等在内的50位上海艺术家的作品被安置其中,试图呈现一部立体的上海当代艺术史册。

东方早报记者 梁佳

杨振中作品《2009年夏天》,它需要观者站在指定位置,并从一个圆形小孔里才能看见它应有的样子。本版图片 早报记者 刘行喆

“蝇有一千多个复眼,在同时可看到一千个形象,太有意思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有更多的视点呢?”

——孙良

“现场”关键词之一

等待理解

嗞嗞作响的电子视频、闪烁着光芒的屏幕墙,混合着从远处传来的古怪的噪音,将整个展厅装点得诡异而不安。它像是一个试验场或者艺术工地:将各种蔬菜进行杂交,并改变它们的蛋白质序列;用宣纸铺成由大师名字组成的“路”或“梯”,象征着走进艺术史的寓意并诘问:我们必须走进艺术史,成为先人的模仿者吗?——这些都是在展厅内所呈现的当年的实验性作品。

和1980年代流行的那些朦胧诗和现代派戏剧一样,艺术作品都期望能在思想深度上有所追求,无论表达是否煽情、可靠,那种浓重的社会使命感和先锋姿态,总能在表达焦虑和乌托邦想象中得到慰藉。那些活跃于1980年代的年轻人也都是“文革”、知青的经历者,喜爱哲学和理论思考,甚至以纯“观念”充斥作品,也许他们不知道德国前卫艺术家博伊于斯(1921-1986),但这位前卫艺术家的作风却在那些年轻的艺术实验家那里得到了一些再现,绘画作品、身体艺术、偶发艺术、电子装置或者视频短片,几乎所有的作品都需要理论阐释和文字解释才能被公众理解,而这一“现场”能否再现,在技术上来看似乎不成问题,但是否能被理解则需要各种时代语境的补充。

就像《等待戈多》在巴黎大剧院演出时乏人理解,而在圣·昆丁监狱的囚犯中却激起了巨大的震撼一样,也许,要看明白这场“上海滩30年”的展览,也需要一点时间和忍耐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梁佳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