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声音 估价有待商榷
朱建忠:我最关心的是文交所推出的这些作品,估价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到底值不值?作为投资渠道来说,这种模式我本身并不反感。如果你推出的是一幅宋代名家的作品,一个人的财力买不起,把它分成股份,号召大家来投资,这未必不可行。又或者,文交所方面拿出国内一流书画大师的精品来分份额,比如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这些大师,估价1000万元甚至几千万元也绝对不过分,因为其作品本身的价值就放在那儿,升值空间肯定不容置疑。但现在推出的这些作品,估价是不是准确?一旦人为过高定价去炒作,对投资者来说就存在隐患。
坦白说,我绝不是要攻击哪位具体人士。只是认为,既然要推现当代画家,事先就应该看作者是不是有历史地位,我所谓的地位指的是过去50年当中其在学术上的定位。如果这位作者在美术史上具有一定地位,才能保证投资将来可能升值,这种模式也不至于走下坡路。
但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除了已逝的那些大师们,在现当代画家当中,你要说哪一个人有历史地位,这很难。衡量的标准是站在历史角度,看这位作者是不是对美术史有贡献。评价一位作者,需要我们搞理论的人士客观、全面地下判断,就像中国画,它所包含的中国精神、中国哲学非常深奥,作为理论界人士,给别人评价前首先自己必须研究透这些。可惜现实情况是,我们绝大部分理论家不安心于只钻研某一个领域,而是习惯性地对什么都去评论,有的人除了搞理论,甚至还去画画、办画展,你说,这样的理论家有什么话语权,他对作者与作品的评估又有多客观,我想懂行的人都会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吧?
因此我认为,文交所做艺术品份额交易,与其目光盯在书画上,不如多发展像黄金、钻石这样的流通“硬货”,至少估价的标准比较公开、客观。如果非要做书画,为投资者考虑,还是古代、近现代名家作品更加合适。
专家建言 目前并非全民参与投资的好时机
吴朋: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出现无疑降低了艺术品的投资门槛。这一创新品种将原本专业、小众的收藏市场变成金融化、大众化的投资市场,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是文化和资本对接的最佳途径,而文化金融产品则是对接的主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判断,对艺术品份额交易的创新初衷,我个人表示赞同。
不过,关于现在是不是鼓励全民参与的好时机?我认为有待商榷。这种新产品如果不是只为一时盈利,打算将眼光放向长远,必然少不了外部条件的支持,如风险可控、监管体制完善、法律法规都配套。但如今单说监管方面,我们并没有“文监会”,谁来具体管理还是个问题。
举个例子,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参照的是股市模式,而证券在中国的发展,从“拿来”到本土化,最后成立证监会,立法和管理一直在左右着这一新生事物的成熟过程。创新型交易必然要有“防火墙”,条件尚未成熟时就匆忙“上马”,万一投资者没有得到回报,他会将此看成失败的投资方式,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反过来会对行业发展不利。
我想,有过一定炒股经验的人都不会忘记当年中石油上市。那时中石油上市开盘价48.6元,上市前几乎所有券商都估计这只股票价格会过百元。就在一直唱多的背景下,中石油被做空。它的失利让当初满怀期待的人们如今“谈油色变”。
而艺术品市场的估价和股票不同,更多地取决于主观形态。1元钱里的每股净资产是如何算出来的?怎么算市盈率?分红是多少?怎么判断走势?这种投资本身的可信度及抗风险系数又是多少?我想这一系列问题,投资机构未必能给出详尽解答。
天津文交所第二批份额中签率下降,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进入这一市场,里面会不会有“坐庄”嫌疑不好说,但连最起码的鉴定、估价程序都有漏洞,此时鼓励全民参与着实太过冒进,反而不利于其发展,搞不好可能导致半途“夭折”。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