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爱好者认为五华区沙朗磨刀箐村后山上的这些石头堆很可能是“古墓”。记者谢慧摄
新闻速读 一位考古爱好者在沙朗白族乡磨刀箐村后的大公山西侧山梁发现一个类似坟墓的石洞和几道“石埂”,石洞和石埂的布局与现代白族墓十分相似,山上还有一座供奉段兴智的“天子庙”,因此这位考古爱好者猜测,该区域可能为古大理白族坟场。
“沙朗2000多米高的山梁上出现古大理国坟场。”日前,考古爱好者曹黎明向本报爆料称,在沙朗白族乡磨刀箐村,一个类似坟墓的石洞及几道“石埂”现身大公山山梁。研究白族历史长达3年的曹黎明猜测,该区域可能为古大理白族坟场。不过,考古部门对此表示,该猜测还须现场考证。
疑似“古墓殁埂”现身
这处“古坟场”位于磨刀箐村后的大公山西侧山梁,2000多米高的“大岩角”为典型坐标。1月20日,记者驱车前往沙朗白族乡,穿过磨刀箐村,来到大公山“梁子”上,在曹黎明的带领下,钻过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最后才到达“古坟”现场。
一进入该处山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3列整齐垒起的石埂,这些石埂交错排列,以4层石块垒起,高约1.2米的石埂围出一块直径10米左右的圆形平坝。这些石埂显然由人工建造,部分石埂间距仅为2至3米,石块垒得虽整齐,却长短交错。走近石埂仔细观察,很多石头上都附有枯萎的苔藓,石缝中也如山坡一样杂草丛生。
“这些石头在我记事时就有了。”在山上拾柴的村民老徐说,村里人一直流传一个说法,沙朗的白族居民是从大理迁来的,当年蒙古大军平云南时,大理国末代皇帝段兴智逃到昆明,部分段氏家族就藏在沙朗的山上。“山上还发现一座‘天子庙’,就是供奉段兴智的。”曹黎明说。
“白族人墓葬风俗是在坟前垒石埂。我将这处石埂及石头走向与多处白族坟墓做过对比,发现它的布局与其他尚存完好的白族墓十分相似。”曹黎明介绍,据村里上年纪的白族老人说,这种坟前石埂名为“殁埂”。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