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百年前课本已有"海上丝路""泰坦尼克号"故事


来源:广州日报

 1903年,日薄西山的清政府颁布了《初等小学堂章程》和《高等小学堂章程》,一方面要求各地私塾改进教学,一方面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开办正规小学堂。

“时船中电灯照耀如白昼,乐工奏曲不改常度,久之,乃易其欢愉之调,而为庄重之歌。歌曰:‘上帝乎,吾将近汝’。自船沉,歌声乃随之俱沉,歌声乃随之俱沉于海底……”这是辛亥革命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材中一篇介绍“泰坦尼克号”事件的文章,课本出版时,距“泰坦尼克号”事件的发生只有两个月。

伴随着内容的变化,100多年前的启蒙课堂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巨变”,回顾这一段历史,或许我们更能直观地理解“进步”的曲折与艰难。

采写/广州日报记者王月华

图片提供/文仕文化博物馆

(本专题资料由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提供,在此特别致谢。)

晚清私塾

初级课:《三字经》《千字文》 中级课:《百家姓》《成语考》

请读者原谅我的无知,我一直以为废除科举考试是很遥远的事儿了,一翻资料才知道,原来它就发生在1905年,距今刚好110年。在科举制度废除前后,在启蒙教育这一行里唱主角的,当时就是私塾,当时广州就有80多家。

这些私塾分三类,一类是塾师要么在自己家里,要么在街面上租个铺面开馆授徒,这叫“家塾”;一类由宗族出钱,延师教学,本族弟子免费入读,这叫“义学”;还有一类是那些更有钱的人家,聘请老师来家讲课,这叫“坐馆”。

不管是哪一类,课程内容都差不多,孩子刚入学,先读《三字经》、《千字文》、《幼学诗》,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词句,其实是当时最为初级的识字教材。不过,现在很多人把它们当做国学经典来贩卖给公众,这就有点“着三不着两”了。

读完《三字经》、《千字文》、《幼学诗》,接下来就要读《千家诗》、《百家姓》、《成语考》……这些算是中等课程的内容。如果父母只是希望孩子学会识字算账,以后好帮补家计做买卖,那学完“中级课程”就差不多了;但如果有志于参加科举考试,那就还得继续苦读《四书五经》。不过,这已是高级课程,不能再算入“启蒙课程”的范畴了,这里我们也暂且打住不说。

有趣的是,在传统私塾里,先生和学生不是“面对面”坐着的。查看当年的老照片,阴暗的私塾内,先生高坐最后一排,前面几排的学生背对着他,个个摇头晃脑做读书状。这在今人看来很奇怪的安排,在当时自有它的道理,反正老师也没有什么讲解,就是一遍遍念,念到背熟为止。所以,那时的私塾总是市面上最喧闹的地方之一,用晚清年间来到广州的传教士卫三畏的话来说,私塾里的每个孩子“都像拍卖商一样大声叫喊”。

1875年7月一期《纽约时报》则刊登了一篇题为《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的文章,作者对孩子们一上学就读圣人的言论表示莫名惊诧。因为在英国,没人能够想象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够正确理解希腊罗马哲学家的经典著作。不过,后来他也发现了,其实,在中国传统私塾的课堂上,学生是否“理解”并不重要,能够机械地背诵出来,为将来的考试做好准备,才是最重要的。

[责任编辑:杜鑫茂]

标签:泰坦尼克号 三字经 千字文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