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汪国真去世引发大讨论:纯真记忆还是鸡汤毒药?
2015年04月26日 20:45
来源:凤凰网文化
汪国真去世事件显示出大众与精英在诗歌审美上的巨大分野凤凰网文化讯 2015年4月26日凌晨,著名诗人汪国真因肝癌去世,终年59岁。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象级诗人,汪国真曾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尤其在校
汪国真去世事件显示出大众与精英在诗歌审美上的巨大分野
凤凰网文化讯 2015年4月26日凌晨,著名诗人汪国真因肝癌去世,终年59岁。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象级诗人,汪国真曾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尤其在校园掀起“汪国真热”,成为一代人的经典记忆。备受追捧的同时,汪国真的诗歌一直以来也伴随着争议。
在汪国真去世当天的微博和朋友圈中,针对汪国真的诗歌价值和大众影响,产生了截然对立的观点,一些诗歌群出现刷屏现象,诗人们你言我语,针锋相对,甚至争得脸红脖子粗。
拥护者认为无论如何看待汪国真的诗歌,他确实影响了一个时代,而在90年代初中国开放的最关键时期,汪国真让年轻人回到了个体的感受。反对者则认为汪诗是一副麻醉剂,不仅没有文学价值,甚至是一场语言的灾难,公众对鸡汤式诗歌的热捧反映出文化贫瘠的现实。
与诗歌圈的热议相比,普通网友则用点击量和跟帖表达意见,凤凰网文化的汪国真去世专题,实时流量比两周前去世的诺奖作家格拉斯足足高出200倍,可见汪国真在大众层面的影响力。继余秀华诗歌热潮之后,汪国真去世事件不仅映照出知识界对于诗歌价值的认知差异,更再度显示出大众与精英在诗歌审美上的巨大分野。凤凰网文化特摘录观点如下:
倒汪派:“鸡汤诗歌”是文化贫瘠的反映
学者冉云飞将汪国真的诗封为“鸡汤鼻祖”--他就是今天心灵鸡汤与正能量的“祖宗”,是趁虚而入的产物。“很多人看似纪念汪,只因汪是他们青春期的酵母,他们在玩青春自恋而非青春纪念。汪的送葬队伍里固没有敌人,但有很多最后一次消费他的消费者。”
诗人、评论家朱大可对“鸡汤”说法表示认同,“鸡汤诗人谢世所引发的超常赞美说明,文化贫瘠时代的中国人,对鸡汤的记忆、嗜好与依赖,已经到了令人心痛的程度。”朱大可同时对对汪被冠以“大师”的说法提出异议,表示“大家不懂诗的话,还是默哀的好”。
在与凤凰网文化的连线中,诗人潘洗尘回忆起多年前与汪国真做过一次电视节目的情景,据潘回忆,汪在现场发言时,以销售量作为评判诗歌好与坏的唯一标准,潘洗尘对此不能认同,“当时就让我想起一个与诗歌最不搭界的大词:GDP”。至于汪国真的诗歌,潘洗尘评价,“曾是一场语言的灾难”。
诗人喻言认为90年代汪诗的流行,是一种书商包装的流行文化,某种程度是扭曲、误导和降低了中国青少年的审美品位,以及他们对当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汪诗走红是一副麻醉剂。“现在人走了,再说是非或有不当,但所有人要清醒,不能为死者讳而掩盖真相。”
学者杨早也认为,本该是反思匮乏与蒙昧的时机,就变成了伪青春的记忆狂欢,汪国真全面登陆市场与媒体是八十年代末的真空,他谈不上抚慰创痛,却为那个时代“美白”。“就像1990年的春晚,你能看得出直播室外的北京的空气吗?一首首鸡汤诗后面,就是一代人被压抑的失语的青春。”
某诗人群中的诗人“molly周”则发现了汪国真与郭敬明之间的隐秘联结,“汪的抒情小诗适合个人心情,而不是时代的声音,汪的走红与今日郭敬明有相似之处,现在不少人喜欢郭敬明,郭同时被许多人鄙视(绝大多数不是作家)”。
挺汪派:是一代人自己选择了汪国真
对于反对者的质疑,学者熊培云予以坚决回击,“以反政府的立场骂汪国真的人,还是给自己留点人道主义的底色吧。不要因为没有人愿意顺着你们去牺牲,就去诅咒书写热爱生命的人。”“在我印象中,汪国真的诗歌,是个人主义的。他没有作恶,曾经喜欢他的人也没有因为读了他的诗歌作恶。”
与反对者相比,“拥汪派”多是90年代汪诗热的亲历者,并借此追缅自己的青春。
胡紫微说自己从不敢承认被汪国真的小诗激励过,生怕被人笑话是俗人。“现在再说什么都晚了。”
陈杰人则对那个年代人们“质朴的情怀、崇高的理想、纯净的为人”记忆犹新,“汪国真不仅给年轻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人生体验和价值观,也客观上有力助推了当时诗歌热的兴起。”。
和菜头将汪国真归为流行文化范畴并为之辩护:“汪国真的诗、庞中华的字、琼瑶的小说、小虎队的歌是好还是不好?它们都是当时的流行文化,受众数以千万。如此多的人接受,注定不会高妙到哪里去。但是,今天喝上了勃艮第的酒,也没有必要为当年喝流水线上的可乐而羞愧吧?”
张颐武认为人们低估了汪国真的贡献,他被许多人嘲笑讥讽。“在90年代初中国开放的最关键时期,他让年轻人回到了个体的感受之中去体味生命。他的诗没有80年代朦胧诗的现代主义的维度,但他把大叙述层面上的关切,化为细小真切的浅吟低唱、成为让普通青年理解的小感悟,从而让人们的人生丰富”。
诗人羊羽认为汪国真的影响力不容抹杀:“无论如何看待汪的诗歌,他确实影响了一个时代,这是不争的事实”。他尖锐地向其他诗人发问:“你们口口声声说他不是诗人,写的东西不是诗,那就请你用文本说话,去影响一代人,一个时代!”
小说家、导演李霄峰对当代诗人印象不佳,“相比那些弹冠相庆摸女青年大腿满耳'梦碎的声音'的阶层感强烈的诗人群体,汪国真倒是更孤立特别的那一个了。”
艺评人廖廖从东西文化的差异解读汪诗流行于中国的背景:“东西方的偶像有着巨大差异,一个是温和的文人,一个是暴力的骑士。汪国真作为一个中国的文化偶像,他有着不折不扣的中国传统文人偶像的底色:温文平和、顺从犬儒。而西方的偶像则继承了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哪怕是文化偶像,也有着好斗、反抗、自由、侵略性的骑士本色。”
他最后总结说,“也许我们不该说汪国真影响了一代人,而是一代人自己选择了汪国真。”
不过反对者对此显然不能苟同,策展人顾耀峰认为不能混淆作品好坏与影响力大小两者的区别,“产生影响和作品好坏是两个系统。差的东西未必不会影响时代,但如果以此回避掉作品好坏,那就是混淆了两个系统。艺术界文学界时常有这种策略性的混淆。当然,有时候是非策略性的。”
作家马小盐说,“这个时代,没有诗人能影响一代人。哲学,文学,诗歌皆如是。一些大家之所以有影响力,是知识分子们在力撑,而非大众。大众认可这些大家,无非装*而已。能影响一代人的只是大众文化领域的事。”
中立派:影响谈不上 但不会刻意贬低他
也有一些人士站在中间立场,对汪国真诗歌给予了相对平衡的评论。
诗歌评论家唐晓渡将汪诗与汪诗的影响加以区分,一方面认为汪诗确实比较幼稚和浅显,所以易被中学生所喜爱,但另一方面,他的流行并非他的过错,不应该受到任何指责。“我觉得就是按照读者的,假如借用一个经济学概念,这个就是市场需求。而且他在多元化的诗歌格局当中,也有他的理由、有他的意义”。
唐晓渡甚至从诗歌史和文化分析的角度,提出了汪国真的研究价值,“至少汪国真他是构成现象的,就是他当时突然这个那么多人喜欢。我说他作为一种文化对象或者风向,它是可以提供这样的一个切点的。”
诗人慕昀认为,诗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载体,把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就好了,没啥好争得你死我活的,只要求情感真实,崇尚好的方面就好。有诗人则附议说,诗跟人一样,有各种类型,适合各种人群,“就像现在小女生喜欢郭敬明,无所谓好坏,是一种文化现象”。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