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独家]赵野:中国熟悉特朗斯特罗姆与翻译有关


来源:凤凰网文化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3月28日凌晨逝世。凤凰网文化第一时间独家连线了与特朗斯特罗姆有过交往的著名诗人赵野。他说特朗斯特罗姆是一个特别亲切、智慧的老人。他在汉语里面沉浸得特别好,翻译者跟他又是特别好的朋友,所以与中国的交流沟通就显得很容易。一些西方的大诗人,因为缺少好的翻译,我们在汉语里面就无法感受。

导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3月28日凌晨逝世。凤凰网文化第一时间独家连线了与特朗斯特罗姆有过交往的著名诗人赵野。他说特朗斯特罗姆是一个特别亲切、智慧的老人。他在汉语里面沉浸得特别好,翻译者跟他又是特别好的朋友,所以与中国的交流沟通就显得很容易。一些西方的大诗人,因为缺少好的翻译,我们在汉语里面就无法感受。

凤凰网文化:今天凌晨,瑞典的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去世了,我们知道您当年去瑞典他的家里拜访过他。

赵野:对。

凤凰网文化:首先想问问您,您那次拜访他留给您的印象是怎么样的?

赵野:印象就是一个特别和蔼的老人,但是他那个时候已经中风了,实际上有一只手是很不方便的,但是他还可以用另外一只手,单手弹钢琴,感觉特别亲切,也感觉特别智慧。

凤凰网文化:他的诗不多,但是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不知道您怎么去评价他的诗歌?他以这样的诗作规模或者说数量,却能获得一个顶尖的文学奖,是凭借什么?

赵野:首先诗歌不一定要那么多的数量,他肯定是当代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诗人,而且他对诗歌非常严格,他的创作对语言也充满敬畏,所以他的每一首诗、每一个句子都是深思熟虑的,我记得他好像说过一件事,他说某一个作家在中国待了半年,还是待了半个月。

凤凰网文化:待了一年然后写了一本小说。

赵野:对,写了一个长篇小说,他说他可能待三年只能够写一首诗。这是一种很好的态度。好的诗歌它肯定不是跑到哪儿去有感而发,看到什么写什么,而是任何事情都要跟他内心的很多很生趣的东西有结合,从而成为他的一种经验。另外他对语言是非常讲究的。

所以这也说明了一个标准,诗歌不是像大家以为的要写很多那么随意,每一个句子都应该有来头、有说法、有讲究,其实这是一个好事,所以他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

凤凰网文化:很多中国诗人都和这位诗人有过交往,而且他在中国的诗歌界包括诗歌读者当中也很受重视和喜爱。我想问您的是,他对于中国当下的诗歌发展、整个诗坛的生存等等,有没有一种什么启示性的价值在里面?

赵野:中国诗人他比较熟悉可能是我们有一个朋友叫李笠,翻译了他的全部诗歌,李笠本人跟他的关系也非常好,我们2009年去他家就是李笠带着去的。李笠的翻译本身也是很好的,或者说至少在汉语里面呈现出来的特朗斯特罗姆是让很多人都感受到他好的。他不像另外一些西方的大诗人,因为缺少好的翻译,我们在汉语里面无法感受,因为中国诗人大部分是没法读原文的,都只能通过翻译来了解。

所以特朗斯特罗姆在汉语里面本身沉浸得特别好,另外再有翻译者跟他又是特别好的朋友,这个翻译者在国内也还是比较活跃的,这样的话这种交流或者沟通就显得很容易,好多诗人都去过他的家,很多诗人应该说都喜欢他的诗歌。

要说有什么启示性的意义,在我看来就是他对诗歌的态度,或者对语言的态度,就像我们讲他终其一生可能就写了两百多首诗歌,都不很长,大部分诗歌都是非常短的那种,我想这个应该对大家会有一定的启示。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特朗斯特罗姆 翻译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