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网文化 > 活动

饶宗颐李学勤获首届国学大典“国学终身成就奖”


来源:凤凰网文化

饶宗颐凤凰网文化讯 由凤凰网、凤凰卫视联合岳麓书院主办的“致敬国学-2014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于2014年9月29日晚在长沙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举行颁奖盛典,现场揭晓首届&l

李学勤获首届国学大典“国学终身成就奖”

 

李学勤在颁奖礼现场

由凤凰网、凤凰卫视联合岳麓书院主办的“致敬国学-2014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于2014年9月29日晚在长沙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举行颁奖盛典,现场揭晓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包括“国学终身成就奖”、“国学成果奖”和“国学传播奖”等。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获得“国学终身成就奖”。

李学勤先生登台发表获奖致辞时说道,“国学是非常博大精神的学术,国学经过五千年的积累的发展,像长江流水一样。活到老学到老,这对于国学而言是特别适用的。”

【颁奖词】

中华文明史究竟有多长?他从先秦追到远古,一辈子破译符号背后的文明密码,探究中华文明的源头。他治学六十余年,从逻辑到哲学,从甲骨到青铜,从战国文字到简帛文献,从思想史到学术史,从夏商周断代到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众多,研究论著宏富,研究贡献巨大,无论是首开战国文字研究的先河,还是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无论是古文字、简帛文献的微观研究,还是追寻“失落的文明”、提倡“走出疑古时代”的学术著作,都是海内外国学研究者公认的研究经典。他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中国古文字学界的权威,大陆历史学家中的旗帜。

【李学勤简介】

李学勤先生生于1933年,北京人,父亲是协和医学院脑外科医生。自幼热爱知识,阅读范围广泛,富有探索精神,治学六十余年,精通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等多学科,发表专著五十余种,学术论文五百多篇,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先生从小对符号有浓厚的兴趣,常独自钻研思考。十七岁时对甲骨文产生兴趣并进行探索,后因偶然读到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所著《逻辑》一书中的数理逻辑符号而产生兴趣并报考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先生。1952年院系调整,被著名考古学家陈梦家推荐到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从事甲骨文的研究工作,自此直到2003年返回清华大学任教,先生在科学院(后改为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一呆就是半个世纪。只读了一年大学的先生凭借其自身的聪明才智和认真的钻研以及早期对甲骨文的关注,20岁时就完成《殷墟文字缀合》一书,21岁完成首部专著《殷代地理简论》,这是第一本系统利用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材料来研究殷商地理的专门著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25岁提出殷墟非王卜辞说,并首次鉴定出西周甲骨文。后来成为著名史学家、历史所所长侯外庐的助手,参与《中国思想通史》的编纂;在青铜器研究中,强调“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工艺”五因素综合研究,推动制订西周金文历谱,在分期上取得新成果;在战国文字研究中率先提出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五系说”,使这一学科分支趋于成立;在简帛研究中,参加整理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清华简等多种珍贵材料,并将简帛学与学术史研究结合起来,取得显著成绩和影响。针对近代以来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质疑,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追寻“失落的文明”,利用自然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相结合的多种学科交叉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先秦(夏商西周)的年代学,进而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用古文字、古器物与文献、历史相印证,以古代文明为背景,探讨古代学术、思想与文化,并提出“走出疑古时代”、“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引领人们探究中华文明的源头。2008年至今主要从事“清华简”的整理工作。

先生在治学的同时还身兼各种行政职务,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等,在繁忙的事务下还能保持高效的科研状态,实属不易。自20世纪70年代起,先生多次赴国内其他机构及海外讲学交流,受到学界和社会的赞誉及褒奖,被授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等。著名学者李泽厚曾称其为目前大陆学界第一人,更是古文字学界的权威。

相关专题: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饶宗颐 李学勤 国学大典 国学大奖 国学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