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网文化 > 节日

中秋习俗与农耕文化有什么关系


来源:新快报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国人认为有学问的人都是比较酸腐的,就是比较讲究,中国文化中这个“酸”字还有一种自谦的意思。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有时候也称“八月节”,因为它正是在农历的八月。习俗无非跟吃有关,我小时候社会上还有很多人挨饿,长时间吃不饱,所以逢年过节“吃”是第一重要的。今天可能感受不到了,我们那时候非常愿意吃的就有各种各样的月饼。北京有一种月饼给我印象很深,土话叫“自来红”,它是指一个圆圆的像小馒头似的饼,非常硬,上面盖一个红的圈儿,还有“自来白”。这种月饼有时候搁一段时间,干了以后咬起来都非常费劲。

庆祝丰收渐成节日风俗

对于中秋的习俗,《周礼》上就有记载,说明那时候中国人就开始过中秋了,非常早。为什么要过中秋呢?这跟我们是一个农耕民族有关。因为一到秋天正是收割、收获的季节,秋天是七、八、九三个月,八月十五正好是中秋为半,是秋天最中间的一个时期,过了这几天以后所有的东西就要收割完毕了,所以也是一种庆典,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过节的风俗。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非常注重中秋节。我们今天通过一些古代器物,也可以了解我们民族中秋的文化。

这件东西(右图)一看上去不容易猜出是什么意思,因为这种文化离我们很久远了,而这样的文物存世并不是很多。这件东西大约是我在20多年前买的,它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叫“三酸图”。所谓“酸”,就是酸腐。中国人认为有学问的人都是比较酸腐的,就是比较讲究,中国文化中这个“酸”字还有一种自谦的意思。

“三酸图”代表三种学说

“三酸图”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指儒、释、道,就是儒家、佛家、道家,这三个中国传统的学问或者说宗教当中各代表一种含义。首先是儒家。我们都认为儒家学说酸。为什么呢?人只有有教化才得以正行。儒家文化深奥,一个人了解得再多,很多知识仍是不知道的。一个人能够走向这个社会,道德是第一个标准。过去有很多人认为知识是第一标准,这肯定不对,因为古代有很多人是文盲,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知识不够丰富,但是道德水准很高。由于儒家学问高深,它认为生活就是酸的;第二是佛家。佛教认为人生一切皆苦难,认为生活原本是苦的,所以要普度众生,教人怎么去修行来适应这种苦难,因此叫“苦行僧”;第三就是道家。道教认为生活本身是甜的,人一天到晚只不过是自寻烦恼,认为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从道教的角度去看都只是庸人自扰。所以“酸、苦、甜”代表了三种学说和思想。

另外一种说法就非常具体了。这是三个人:苏东坡、黄庭坚和佛印——夜游赤壁就是他们仨,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学问的人。这件作品的内容是说这三个人在尝桃花醋,说他们三个人在比谁的学问大;一说跟上面说的儒、释、道异曲同工,认为每一个人代表一个学派。

这件宝物和“中秋”这个话题非常相符,因为有苏东坡。苏东坡最有名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得特别有气魄,一开始就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们每年都过中秋,一个人如果寿数过百,一生中无非过100个中秋,但是中国有文化记载的历史有5000年了。自打有了“嫦娥奔月”以后,中国人对中秋就寄托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其实有的时候也是思念远方的亲人。

中秋赏月吃月饼由来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到这天,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我国很早就有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最早是在什么时候?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马未都评:月饼的历史比较久远。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就带回来了一种胡饼。我们知道,以“胡”字打头的东西一般都是外来的,当时以芝麻、核桃做馅儿,这就是月饼的雏形。以文字记载来说,从唐代就开始有月饼了,当时称之为“胡饼”,这时候就已经能清楚地知道,月饼是对着月亮这件事情,所以答案应该是唐代。到了宋明时期,月饼就比较成熟了。在宋代的时候以蒸为主,汉民族的文化中,动火特别喜欢蒸;而少数民族喜欢烤,不论是烤肉还是烙饼,都是用火的高温直接跟面食接触,到现在新疆还有“馕”,这些跟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宋代的时候,大量的月饼是蒸出来的。

答案:A.唐代

以下四个传统节日当中,哪个节日不是我国的公众假期?

A.清明节B.端午节C.中秋节D.重阳节

马未都评:把这四个节日类推一下就很容易判断了。因为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无论对长幼来说都是一个节日。而重阳节是对老年人的,小孩儿可能就不太关心,所以我们国家增加的法定假日是前三个,重阳节不是一个法定假期。古时候人们都是自己为自己放假,比如清明都是去踏青、结春社。唐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说的就是这一段。

有时候我们生活在这片国土上,对文化的感受不强烈;而一旦远离这个文化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赖以生存的文化的亲切,就会发现小时候熟悉的文化都跟我们非常亲近,而且有一种坚实感。我很早以前去法国的时候,不像现在走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几乎都可以听到家乡话,我在一条小街里走,连一个长着中国面孔的人都看不到,好多天也听不到公共场合有说中国话的。突然有一天听到有个女孩儿用特纯正的北京话叫她的狗“快点儿,快点儿”,我当时就觉得特亲切。

答案:D.重阳节

古人把每一个季节的第三个月称为什么?

A.伯B.仲C.叔D.季

马未都评:这里的选项偷换了一个概念。“伯、仲、叔、季”一般是指兄弟的排行,孔子排行老二,所以他叫仲尼。但季节中的排行不是按照这个,而是按着“孟、仲、季”来的。“孟春”是指初春;“仲夏”,过去有一个戏剧叫《仲夏夜之梦》,那就是盛夏的时候;最后一个月叫“季”,所谓“季秋”就是秋末,马上要入冬了。古人在这方面的描写跟我们今天不大一样,是因为他们的月份概念非常清晰。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不会有错。

答案:D.季

在传说故事中,奔月的嫦娥是谁的妻子?

A.伏羲B.后羿C.逢蒙D.吴刚

马未都评:大家对嫦娥的故事都了解得很多了。这里有一点就是,当嫦娥奔上月宫的时候,后羿苦苦地追求——这也符合今天我们男追女的特征——月母就深受感动,批准他们每年月圆之日在月桂下相见一次,所以月圆之日,都在表达思念之情。

答案:B.后羿

(据《醉文明》贰)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中秋 中秋习俗 月饼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