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网文化 > 节日

中秋团圆文化传统的现代潜力


来源:光明网

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东方式的、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

“中秋团圆”能否继续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经济载体

中国的传统历法,不仅仅准确的记载了二十四节万物生态的规律,还同时将中国经济和文化糅合在一起,中国各个节日,几乎都是集市交易日和文化交流日。中秋节正逢一年劳作后丰收喜庆,在这个节日中,农民、工匠要交换各种生产资料,城市市民也要寻求商机引导消费,文人墨客要在这些节日里云游采风,抒发情怀,国家则利用节日举行一些大型祭祀活动,教化民众,展示国家盛世。然而,这一古老的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传统,在百年的革命文化与阶级文化的纷争中,早已溃不成军。

在中国历史上,每逢中秋佳节的到来,历代墨客骚人都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和美好传奇故事说。他们不是在帮帝王渲染生硬的伦理道德教条,而是在表达一个民族灵魂深处跳动的音节。北宋苏轼为我们留下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诗句,流露出小小月饼,“馅”内的情与思。在市场大潮中,国人面对金碧辉煌的万元或几十万的月饼,说不出心寒,到不出的失落,至于那月饼“馅”内的洋酒、茶叶、打火机、工艺品、西洋参,金砖等“中秋月贿”文化,真得令古人汗颜,令百姓惊愕。

面对市场文化蚕食,有一种把中秋节庸俗化的市场取向,正在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市场文化混乱中长大蔓延。他们把浸透着千年血缘相思的文化品牌,包装为散发着腐味的“月贿”,用“文化”铺垫权力与市场媾和的“团圆”之路。韩国人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也曾把传统节日异化为讨好上级、攀龙附凤的练兵场,然而我们至今还在别人早已唾弃的原点上,咀嚼、品味着“铜锈”的甘甜与幽香。

韩国中秋节叫“秋夕”,在这一传统节日里韩国市民有5天休息时间,“秋夕”在韩国是文化的气息非常浓厚,节日商品淋琅满目,商场促销价到好处、家人团圆、朋友聚会、交通拥堵,是韩国沉浸在浓郁的“秋夕”气氛之中,让韩国民众都有种想家的冲动,由于韩国将近1/4的人口居住在汉城,因此,每到中秋节,韩国人争先恐后地返回家乡,就会出现“民族大移动”。

韩国人在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上孜孜不倦,在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上也十分固执。最令我们敬佩的是,韩国人执着地把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的经济形式,把生活中的韩国“儒家文化”演绎出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剧作,在填补了儒家文化圈亿万民众精神空缺之后,引发了中国人对这个“弹丸”小国文化“入侵”的愤慨和恐慌,人们在指责韩国人不知天高地厚,自言“儒家文化”的传承人和儒家文化经济的载体的同时,也不得不掩面自惭,因为在我们砸烂孔家店的残砖烂瓦之中,韩国人竟然创造出震惊世界的、儒家文化的经济奇迹。

对于文化的态度,近现代的中国思想者和统治者好像没有太多的区分,他们对文化都有一种极为强烈功利主义倾向。这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革命文化与阶级文化是极具破坏力极端的功利性文化,它不仅割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还改变中华民族温和、善良、宽厚的秉性,养成了大国的孤独傲慢、民族的狭隘视野、阶级的敌视心态、小民的自私猜疑等心态,蜕变为现代世界的民族异类,至今仍然游离于世界文化潮流之外,孤独地寻觅着现代东方的世外桃源。

“团圆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胎记

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断孕育了中国哲学对生命不息的精神追求。月亮的柔和与宁静,模糊了人们的视线,但却为中国文化提供了含蓄、清逸、淡远、宁静的艺术境界,塑造出中国人性格和感情上的阴柔。儒家文化的温﹑良﹑恭﹑俭﹑让实际上就是民族内向性格的表象,它在用含而不露﹑温文尔雅去塑造君子的理想人格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月亮盈缺循环的超稳定因子,也成为中华民族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落后挨打的思想症结。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文化的交融主要表现在各种民族对普世价值观的认同和吸纳。我们盘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脱离这个前提,我们在强力吸纳现代文化的精髓的同时,还要推介和输出自己民族独有的、具有人类共享意义价值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儒家文化精髓的“天人合一”理念,已将人性中最具本源意义上的血缘相亲,深深地浸透于中秋月圆之时,血缘团圆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胎记”,也是对人类本性文化的贡献,它将有力地促进人类和谐与进步。

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礼和仪式,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血脉延绵不断,流淌出民族独具的、宁静致远的精神气质,虽然它没有太多的惊人之举,但它却深深嵌入民族的血液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唐代大诗人李白通过月亮抒发了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的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以及众多文人墨客对月亮的吟唱,为“中国月亮”赋予厚重、幽远的文化内涵,它能让中国人感慨千年,至今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穿透力,恰恰印证了血脉相思的人类普遍认同,预示着“团圆文化”将由中国走向世界,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文化预设。

在民间营造“中秋望月,阖家团圆”血缘的祥和文化。在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的、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要恢复已中断百年的千年文脉,当务之急是营造家庭团圆的法定的节日环境;在民间营造“中秋望月,阖家团圆”血缘的祥和文化; 通过现代科技的力量和市场运作的手段,创造出满足人们血亲相思的产品和象征团圆的特色服务,孕育出强大的团圆经济载体,唤醒民众对血缘相亲的自觉意识。

在民族之间、区域之间塑造“中秋赛月,民族团结”和谐文化。有人论证现代工业文明是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大敌,但韩国现代化程度比我们高得多,可是人家的端午龙舟赛搞出世界水平,引起世界关注。香港和澳门原来是西方的殖民地,也比内地“现代化”、西化得多、但是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重视的程度非我们能比。在香港、澳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五大传统节日,被规定为法定假日。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立足于开放的市场文化的基础上,在民族之间、区域之间塑造“中秋赛月,民族团结”和谐文化,使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显示出足够的市场活力。

国家每年中秋举办以“中秋庆月,国家统一”为题材的“华夏团圆大典”,彰显华夏民族繁荣,国家昌盛之声威。无数海外游子每当中秋月圆却不能与亲人团圆时,吟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会遥看那荒凉大漠的上空,高悬的一轮温情脉脉明月,呼喊出千里之外壮美豪迈的激情,把对亲人思念都寄托给那如水温柔的月光。“月是故乡明”是母体文化对血缘游子的自然引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祥和像一个巨大的团圆磁场,温暖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心,呼唤华夏的团圆与回归。

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我们只有站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高度,把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传承活力的文化精髓,根植于市场多元文化的沃土之中,不断创新儒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我们还要发挥文人墨客的自有创作热情,以艺术的手法不断赋予“中秋望月”时代内涵,帮助人们找回“中秋望月”现代感觉。我们也只有把传统节日仪式与民族文化、市场文化、国际文化的传播方式接轨,才能在市场文化的平台上,培育出具有民族文化印记的、具有强大市场辐射能力、具有人类普世价值的“中华团圆文化”。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构建和谐 天人和谐 文化全球化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