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蔡国强:“白日焰火”中的文化迷雾


来源:南方都市报

蔡国强在黄浦江边放了一通焰火,既上演了一场蔡氏特色的白日“晚会”,又如同释放出了令人障目的文化迷雾一样,引发了以焰火事件为中心的公共领域的一场争论。

2 0 14年8月8日,蔡国强九级浪展览正式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蔡国强在黄浦江上,为上海市民献上白天焰火作品。

8月8日,国际知名艺术家蔡国强在黄浦江边的这一通焰火,既上演了一场蔡氏特色的白日“晚会”,又如同释放出了令人障目的文化迷雾一样,引发了以焰火事件为中心的公共领域的一场争论。

8月8日,国际知名艺术家蔡国强的大型个展即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作为最具有蔡氏个人色彩的焰火创作,在馆方的努力促成下,终于得以在上海当代馆对开的黄浦江上一露真容。

下午5点整,以两条驳船为平台,历时八分钟的焰火分三个段落点燃,爆破声、冲天炮的尖叫声伴随着浓烈而绚烂的烟雾,呈现出震撼性的视觉景观……当绚丽而夺目的焰火表演完成之后,焰火的硝烟随风飘散,黄浦江两岸的视线也一时变得模糊起来,据说,这也是上海的110被打爆的时候。许多沿江的居民投诉蔡氏的创作造成了污染,实际上是在扰民。不过争端并非止于此,而是继续延伸到艺术与观念的领域里,人们纷纷质疑蔡氏的焰火如何能算是艺术创作。于是,黄埔江边的这一通焰火,既上演了一场蔡氏特色的白日“晚会”,又引发了公共领域的一场争论。

剥离了大型庆典的烟花是艺术吗

如同可以预见的一样,蔡国强在黄浦江上施放的焰火硝烟一定要比他在上海当代馆内陈放的巨型装置更有可能引爆公共领域里的意见纷争。实际上,在当代馆的正中大厅里陈放的那条泉州渔船,并不缺少看点和噱头;但是,相比任一能够陈放的具体艺术作品,在城中燃放的蔡氏焰火,却包含了三个主要的容易引发矛盾的相关因素:焰火的暂时性,关联到艺术本体的永恒假设;焰火的事件传播,关联到媒介对本体的替代效应;而焰火的硝烟与噪声,又直接关联到公共领域中的艺术表达。凡此三点,与其说让我们来讨论蔡氏焰火的是否具有真正的艺术内涵,我们还不如把这场焰火看成是在全球化与中国之间,在古典-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之间引爆的一颗烟幕弹,以下我将就此三点来分别谈谈看法。

离2008年北京奥运和2010年上海世博相去还不算太远,人们一定还记得同样是蔡国强点燃的一连串走向国家奥体中心的巨大的焰火脚印,由于蔡氏的大脚印被激情地“程序化”于整个奥运庆典的全程之中,因此,人们一方面惊叹其效果,另外也没把它当成是独立的艺术创作来观看。我认为这是今天蔡氏的黄浦江焰火会引发公众议论的第一个起点,是因为人们习见的焰火被抽离了大型庆典的前提,它被塞进了艺术创作的语境当中,人们不得不去想一想,在同一江面上,世博会开幕时也是烟花璀璨,为何那不算艺术,而蔡国强所放的烟花就算是艺术了。

若是我说对焰火何以能成为艺术创作的质疑是合理的,那是因为我们不约而同地采纳了一个古典时代造就出来的艺术本体论的价值观。在艺术本体论的框架中,艺术是一种能够超越时间的、相对稳定的价值存在。如今蔡国强点燃的焰火,使艺术本体论化为一缕青烟,所以,蔡氏施放的烟花本不是艺术;不过当我们严肃地质疑烟花何以成为艺术之时,蔡国强的焰火就烧掉了艺术本体论的价值观念,并因之获得了对立的价值。

咒骂它与赞美同样是种建构力量

不过,即便是会随风飘散的“烟雾型作品”要获得对立的价值,也必须要在约定的时空和语境中达成它的客观存在。在这一表演中,蔡氏的烟火只存在了8分钟,实际上,创造一个神圣的8分钟,必须框定一个堪比一场盛典的场面,如特定的封航时间清理出来的航道,引爆的神圣性时刻———这一时刻是聚集观看和传播的起点,当第一朵烟云跃上天空,无人机带着摄像头升空。于是,这一借助于焰火的场景重构,既瓦解了古典艺术的本体论,事实上又将艺术的载体,由艺术作品自身的世界转移到媒介世界之中。于是,一种新的艺术建构论就取代了艺术本体论,离开了媒介,焰火作品只能存世8分钟;但是,烟气不过是作品的残骇,而它绵长的生命则来自于媒体对它的持续传播。实际上,艺术来自于各种媒介持续去编造它的过程,我们参与去观看和谈论它,就是在为这种持续的编造加入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后现代社会中,咒骂它与赞美它同样是一种促进作品成为现实的建构性力量,到现场去观看和通过无人机在高空拍摄的画面去观看,同样把所有关注此事件的人一网打尽。蔡国强的焰火艺术,虽然也必须以创造一个烟雾弥漫的现场为前提,不过它实际上就是为间接观看而创作的,因为它本没有什么永恒存在的原作概念。所以反过来说,那些亲临现场盯着一团不断消散的烟雾凝神屏气地去看的观众,并不比那些用手机拍摄来替代观看的人们更高明,当黄浦江上的硝烟散尽之后,一切都得依赖于媒介的重构,无数的摄像和影像的记录,无数的叫好声、质疑声和抱怨声,共同并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建构和重构这个作品。

没有不扰民的公共艺术

最后我想说,几乎没有一项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活动)是完全地不扰民的,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对价值的得失进行正确地判断。在今天的广场老大妈们正在跳遍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之际,广场舞到底是自我满足的艺术形式(老大妈们也坚持她们的艺术)还是噪声扰民的问题,已经上升到全民如何对待公共空间中的“视听公害”进行公决的倾向之中;而这正好为蔡氏焰火的弥漫硝烟提供了一个“全民陪审团”的背景。还好,蔡国强的扰民行动只不过持续了8分钟,但飘散的烟雾对浦江两岸的居民带来的烦恼要超过半个钟头。虽然没有精确统计,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相信,这场焰火烟雾对上海的空气质量的影响大致可以忽略不计。

在蔡国强施放焰火的黄浦江两岸,就分别屹立着两座超大型的艺术建筑,一是浦东的中华艺术宫(原世博中国馆),二是浦西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而蔡氏的焰火船却位于浦江的中心,在点燃了一通色彩斑斓的烟花之后,焰火艺术的本体随着烟雾飘荡而自我消散了,它留下的,却是关于不同的艺术观念的争论,我认为这正是当代艺术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这个意义上,8分钟的蔡氏焰火实质上就是在释放出扰动文化观念的迷雾,作为烟雾的“本体”无论是震撼还是扰民都是短暂的,但文化的迷雾却已经由“火药巫师”之手从焰火艺术的潘多拉匣子中释放出来,它将在媒介世界里徘徊不散,公众社会中每一次关于焰火艺术的争论,无形中都在为这场本不具备价值的文化迷雾赋予价值。其实,这就是当代艺术之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重要的不是作品本身,重要的是扰动社会的神经,并让这个社会因之而改变态度。

●冯原(中山大学教授艺术批评家)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焰火 蔡国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