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焚书坑儒新解”作者:只是一场教材改革

2013年09月06日 09:20
来源:三秦都市报 作者:王根权

还原历史真相:不得不说的古代教育与法治制度

王子今《“焚书坑儒”再议》一文中说:“应当指出,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常识告诉我们,秦代还没有国家全面控制教育的制度,也没有定型的统一的教学课本。所谓课改和教学课本改革,都是没有根据的,并不符合当时文化教育形势的实际。”对于王子今的这一观点,本人认为缺乏对古代教育制度的了解。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文献资料显示,我国学校最初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当时称为“成均”。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到了商代学校的类别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及至西周学校组织开始完善,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为贵族子弟而设,乡学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有学校就有教学课本,政权更迭、时代推移,就有“课程改革”和“课本改革”。事实是,中国教育由来已久,课本改革一直在进行着。

实现文化复兴:不得不说的“去伪存真”大秦帝国的文明文化是一部光辉的人类文明史诗,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大秦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焚书坑儒”这一通过时间错位、偷换概念等造假行径,以讹传讹千百年对秦始皇形象、大秦帝国形象、对大秦灿烂文化形成诸多负面影响,使一部中华民族引以为荣为傲的光辉人类文明历史,变得灰暗无色,成了民族的伤疤,实乃中国文化的一大悲剧!

本人看来,“焚书坑儒”的历史真实并不复杂,其造假手段也并非高明。然而,就是这样一例文化造假在中国文化史上竟持续了一千多年,足见恢复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必要且重要。揭秘“焚书坑儒”文化造假,让国人了解真实的历史,探秘大秦帝国的文明文化,重塑大秦帝国文明文化形象,当是每个秦文化研究学者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需要历史工作者做好“去伪存真”工作。文/王根权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焚书坑儒 课本 统计源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