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古琴传承人:古琴既要有殿堂级经典也要走群众路线

2011年12月08日 09:26
来源:新快报 作者:徐绍娜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岭南古琴两代宗师杨新伦(左)、谢导秀(右)

探访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岭南古琴

谢导秀:古琴既要有殿堂级经典也要走“群众路线”

■新快报记者徐绍娜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也是汉文化中的瑰宝。作为岭南古琴的第八代弟子和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谢导秀与琴结缘超过50年。在多年的研习中,除了继承演奏技法和古乐谱等传统外,谢导秀也带领弟子跟上“时尚”脚步,比如尝试用古琴演奏广东音乐、山歌等,而古琴的搭档也从自古以来的“琴萧”发展到“琴瑟”、“琴筝”,以及如今的交响乐队。

古琴从“曲高和寡”到今天的“群众路线”,历代传承人功不可没。记者采访的当天,谢导秀家里学琴的学生也是出出入入、络绎不绝,有的来上课,有的请他调琴,还有的来咨询解惑……谢导秀对学生总是温和耐心,只要有学生发问,他都会亲自示范。

50年琴缘,琴弦染血不自知

1960年,谢导秀凭二胡考上了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但入学后他却被分在古琴班,成为当年古琴专业的唯一一个正式学生。从没见过古琴的他压力巨大,但幸运的是,他的老师是岭南派大师杨新伦。

学琴的日子一开始是艰难、枯燥的,“音专条件差,我们连教室都没有,学习用的琴也是师父借出来的。上课时,往往一张写有几句或一段乐曲的纸条就是上课内容。”谢导秀说,学古琴并不难,毕竟几千年的传统演奏技法都没变;但古琴对学习者的条件要求比较高。“除了天分、接受能力外,还有经济条件的限制,买一把普通的琴花费不少,好琴就更是难得。1976年,‘文革’结束,被当成‘四旧’而禁止的古琴获得‘解放’,我买了平生第一把古琴,40块钱,用尽了我全年所有的积蓄。”

在音专的三年间,师父也带着谢导秀参加各种琴事,“1960年底,省音协在文德路举办了两场古琴欣赏会,当时观众中还有赫赫有名的大歌唱家罗荣锯和曾嫩珠,我弹的是《关山月》等入门曲子,后来被选送电视台播出,这是我首次上电视。”之后,谢导秀对于古琴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为了参加首届羊城音乐花会,他常常一练就几个小时不停歇,“排练时就把手指头磨破了,琴弦染成了红色,还不自知。”

谢导秀说,琴声之妙在于“悦心”,要细细品味方可得。“古人把弹琴视为‘品琴’,弹奏之前要先沐浴更衣焚香,像品茶一样品味弹奏出来的每个音,这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古代弹琴之人往往高寿。”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弹奏古琴已不必再拘泥于古例,但谢导秀认为,心里平和宁静自如仍然是对一个琴家最起码的要求和考验。

琴声震撼老外,传承不遗余力

几十年来,谢导秀演出的足迹已经从广州走到了香港,走到了英国牛津大学等地。2010年5月,他又带着亲传弟子到伦敦大学演出,那一场演出带给他的感动至今历历在目。“当时全场几乎都是外国人,但他们都听得非常入神。演出结束后,观众都不肯走,逗留在场内三五成群地畅谈感受,有些人激动得说了很多次‘美妙’,还有一位女观众当场大哭。”近年来,也有不少外籍华人慕名来找谢导秀学琴。不久前有个新加坡的学生到他家里学琴,到了后什么事都没做就一直铆在琴桌前,三天三夜没出过房门,痴迷程度令谢导秀也颇为吃惊。

事实上,谢导秀对古琴的传承也一直不遗余力。1980年,广东古琴研究会成立,杨新伦任会长,谢导秀担任秘书长,会员是正跟从杨新伦学习古琴的7名学生。在当时古琴艺术不受关注、场地经费也相当有限的时候,谢导秀和老师就坚持每月组织一次古琴雅集,给爱琴之人提供交流琴艺的平台。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古琴研究会面临了经费、场地、编制等各种问题,甚至一度被迫解散。当时谢导秀绞尽脑汁,多方寻求支持。直到1999年,海珠博物馆成立,区文联等在博物馆无偿为研究会提供活动场地,研究会才重新恢复正常运作。

在岭南派琴学论著中,影响最大的是清人黄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谱》,这本古琴谱全套七册,收集琴曲五十首,原刊于1836年,完整版本已非常难得。谢导秀听说在云南昆明有六卷清抄本后,立即带着几名学生赶赴云南寻访。从云南不辞劳苦地背回六大本的影印本后,谢导秀又把它们大量复制、散发,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群众路线 1980年 弹弦乐器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