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奈保尔称害死妻子:她给他自信 他却出轨
奈保尔与结发妻子帕特丽西亚
奈保尔与阿根廷情人玛格丽特
近来,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的一番言论引来如潮批评。他声称,古往今来,没有哪位女作家能和他相提并论;女作家之所以不如男性作家,是因为她们的“多愁善感和狭隘的世界观”;而且,她们“并非真正的一家之主,所以在驾驭文字时也一样道理”。这番言论不仅使他成为全体女作家的公敌,而且引起各界的广泛批评。
不过,外界的批评在奈保尔的预料之中,在他看来,不能激发敌意的作家就不是好作家。所以,在过去数十年间,他批评非洲人、法国人,批评前辈、同行,批评政客名流,树敌无数。但是,所有这些人从奈保尔那里所受的批评都无法与他的结发妻子所受的伤害相提并论。
在奈保尔所伤害的诸多人中,最受伤的就是他的结发妻子。她将他从最黑暗的时期拯救出来,而他最终却“害死了她”。
文字/韩杨
1932年,奈保尔出生于当时还属于英国殖民地的特立尼达岛。他的祖父是印度移民。虽然奈保尔的家族属于印度教中的最高种姓——婆罗门,享受着这一种姓所带来的某些荣耀和政治特权,但在他的记忆中,这个大家族在经济上却是艰难维持,“有时甚至没饭吃”。
奈保尔的母亲出身当地权势家族,父亲谢泼萨德是一个敏感而脆弱的记者,一个充满热情却没有成就的文学爱好者,寄居在妻子娘家,时常遭到姻亲们的无情嘲笑。奈保尔继承了父亲对文学的爱好,也对父亲所遭遇的困窘感同身受。多年以后,他的代表作《毕斯瓦思先生之屋》的主人公就是以父亲为原型的。可惜的是,谢泼萨德没有来得及看到自己的文学梦想在儿子身上得以实现,1953年年仅47岁时就离世,当时,奈保尔正在牛津大学求学,没有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
童年的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促使奈保尔急于逃离特立尼达。1949年,17岁的奈保尔考取了英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于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求学,此后,一直居住在英国。
自牛津毕业后,奈保尔曾为杂志撰写政论。1957年,他发表了处女作《神秘的按摩师》,正式开始走上父亲梦寐以求却未能如愿以偿的文坛。此后数十年间,他推出了数十部小说及非小说类作品,其代表作有《毕斯瓦思先生之屋》(1961)、《河湾》(1979年)、《到达之谜》(1987年)等。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被视为最出色的在世英语作家,有人预言他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然而,直到2001年,年届70的奈保尔才捧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自称对祖国一无所知,毫无感情
不过,诺贝尔文学奖让奈保尔成为世界名人的同时,也让他的作品之外的整个人生呈现在世界面前,这时,人们看到的不止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还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
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奈保尔只字不提特立尼达。在很多特立尼达人看来,这是奈保尔对祖国的蓄意冷落。而这并非奈保尔第一次如此对待他口中那个“无足轻重的地图上的小点”。
实际上,对于他从小生长的特立尼达,奈保尔毫不掩饰他的蔑视和冷漠。他曾公开说过,出生在特立尼达是一个错误,对于这个祖国,他一无所知,毫无感情。在1952年的一封家书中,他这样写道:“如果我以后要永远在特立尼达生活,那我宁愿死掉。那个地方太小了,所有的价值观都是错的,那里的人也极小气。而且,在那里我几乎不能做什么……”1962年,他又这样谈论起已经独立的祖国,“历史是建立在功业与创造之上的,而在西印度群岛,什么都没有创造出来。”
1
2
|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