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桃花源记》中“渔人”原型 绝非白丁农夫
2011年01月15日 10:23 中华读书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但晋恭帝零陵王司马德文(386-421)并未去零陵就国,诗人只是因为他被废为零陵王,便以冢墓在零陵九疑山的舜帝代指他。又如《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五刘禹锡(772—842)《游桃源一百韵》:“渊明著前志,子骥思远蹠。寂寂无何乡,密尔天地隔。金行太元岁,渔者偶探赜。寻花得幽踪,窥洞穿暗隙。依微闻鸡犬,豁达值阡陌。居人互将迎,笑语如平昔。广乐虽交奏,海禽心不怿。挥手一来归,故溪无处觅。”诗中提到“渊明”、“子骥”和“渔者”,诗人对三者关系的描述也是围绕着桃花源展开的。我们再比较上引《搜神后记》和《桃花源记》的三个语段:

1.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南阳刘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水。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可以见出这两篇文学文本间的“互文性”(intertualité,intertextuality)关系。按照法国学者有关文学文本的理论,“互文性”是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它的意义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因此,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这种被吸收与转化的文本称为“底文”(soustexte,也就是“文下之文”,见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和第30—31页)。据此判断,陶渊明笔下的“渔人”,其艺术原型就是刘驎之。而刘驎之正是一位“渔隐名士”。《世说新语·任诞》第38条:

桓车骑在荆州,张玄为侍中,使至江陵,路经阳岐村,村临江,去荆州二百里。俄见一人,持半小笼生鱼,径来造船云:“有鱼,欲寄作脍。”张乃维舟而纳之。问其姓字,称是刘遗民。张素闻其名,大相忻待。刘既知张衔命,问:“谢安、王文度并佳不?”张甚欲话言,刘了无停意。既进脍,便去,云:“向得此鱼,观君船上当有脍具,是故来耳。”于是便去。张乃追至刘家,为设酒,殊不清旨。张高其人,不得已而饮之。方共对饮,刘便先起,云:“今正伐荻,不宜久废。”张亦无以留之。

本条刘孝标注引《中兴书》曰:“刘驎之,一字遗民。”刘驎之喜欢捕鱼,他的朋友谢安(320—385)和王坦之(330—375)在当时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对担任桓玄侍中的张玄(生卒年不详),他似乎并未放在眼里。张玄本有攀附之意,最后却以尴尬收场。所以,在东晋太元年间(376—396),能够“诣太守,说如此”的“渔人”,实非刘驎之莫属。刘驎之人品高尚,在当时声望极高。《世说新语·栖逸》第8条:

南阳刘驎之,高率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符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将尽吁谟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陈书娣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