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童话最早是用来吓唬小孩 睡美人惨遭父亲强暴

2013年07月26日 08:49
来源:文汇报 作者:唐闻佳

回顾《白雪公主》的荧幕历史,从1902年被搬上电影荧幕至今已有25部电影问世,其中,2012年就有4部:《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魔镜魔镜》、《白雪公主与猎人》、《白雪公主斗牛记》,这些电影中,白雪公主都“转世投胎”,告别了贤良淑德受气包的形象,有的在猎人的调教下拿起武器对抗邪恶的皇后,有的在强盗小矮人的帮助下,从皇后手中夺回王国。

相比之下,《小红帽》的多个电影改编版本更加跌宕起伏。比如,最新的华纳兄弟版本中,小红帽所在的村庄不断有人被杀,先是小红帽的妹妹,然后是富二代的爸爸,结果发现,凶手是小红帽的爸爸——他是个狼人,因为发现小红帽的妹妹是小红帽她妈与富二代他爸的私生子而失控,狼人爸爸誓要把小红帽变成狼人,一场关于背叛、暴力、邪恶的恶战就此展开,电影人为此还起了一个夺人眼球的新标题《血红帽》。

我们耳熟能详的《灰姑娘》、《爱丽丝梦游仙境》、《阿拉丁神灯》等童话都有黑童话电影版本。这种对童话故事的黑色演绎,与充满美好、希望、色彩斑斓的传统童话正好互为反衬。他们有个统一的特点,即“儿童不宜”,有人说,这是成人以童话形式对世界的反讽,也有人说,这仅仅是电影低迷时期好莱坞的救市良药,“难以逃脱肥皂剧的本质”,不过,也有诸如《纽约时报》这样的主流媒体站出来说,其实童话本身就是有些黑色的,一代代人改编的黑童话电影只是向这段童话的诞生历史致敬。

许多人说,如今众多黑童话电影是“黑暗血腥版格林童话”,这话说对了一半。电影人为何频频选择取材格林童话改编成黑童话电影?这是因为《格林童话》或是黑童话的始祖。

格林童话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童书,不过与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童话等不同,后者都是个人的文学创作,充满着世界美好的情感抒发,而格林童话则是格林兄弟搜集编撰的民间故事,原生态色彩浓烈,体现时代的风貌与道德观,其中不乏邪恶。《格林童话》的德文原版叫《儿童与家庭故事集》,1812年第一版问世,1857年出到第7版,中国读者看到的格林童话基本都是从这最后一个版本翻译过来的。格林兄弟为什么在长达45年的时间里不断改写修订呢?原因很简单:他们要让这些故事更适于“儿童与家庭”。

在格林兄弟的时代以前并不存在所谓“童话”,也就是专门给孩子读的故事,因为社会根本没有“儿童”的概念。很多学者都指出,童年是工业革命后才“被发现的”。在此以前,儿童存活率很低,活下来的都是“小大人”,早早就担负起传宗接代和养家糊口的重任。工业革命使人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带来中产阶级和一个个小家庭,儿童这时才被注意到,童年阶段的特殊需求,比如玩耍和教育,也越来越得到认可。格林童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原始版本的格林童话和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有很大区别。比如,在《睡美人》中,沉睡中的公主不是因为王子的深情一吻苏醒过来,而是惨遭亲生父亲(国王)的强暴,并在9个月后生下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婴儿吮吸她的手指,把那块使她沉睡的亚麻纤维吮掉了,她才醒来。《白雪公主》里狠毒的皇后不是她的继母,而是她的生母;白雪公主死而复生的过程也相当惊人——王子太爱白雪公主了,见不到她就茶饭不思,所以走到哪儿都让仆人们抬着她的棺材跟着,终于有个仆人受不了了,打开棺材,把白雪公主举起来说:你这个死了的女孩,让我们一天遭够了罪,一边说一边在白雪公主后背一阵乱拍,那片毒苹果被拍了出来,白雪公主得以复活。

性、乱伦、恋尸、母亲杀孩子……这样的故事的确不太适合儿童,所以格林兄弟进行了删改。不过,为了表现受害者的苦难和恶棍的邪恶,他们仍然保留一定程度的暴力情节,即使最后的版本今天看来仍然血腥恐怖。

不过,黑童话之所以吸引大批拥趸可不仅仅是因为场面阴森、画面血腥。实际上,自从好莱坞怪才导演蒂姆·波顿对童话进行黑色演绎,就将黑童话电影定位于一种独特的电影叙事:童话风格、场面黑暗、故事动人。感人至深的《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断头谷》等都是典型。在此期间,电影人亦毫不留情地把人类的愚蠢、世故、虚伪、自私投射在童话中。或许,这正是黑童话电影吸引成人观看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童话电影 小红帽 1918年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