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抬棺人”:十六位青年作家的凄惨命运(图)
透视鲁迅死后的命运
时代周报: 《鲁迅的抬棺人—鲁迅后传》在立意与史料上,经过什么样的思考和选材?
吴中杰: 《鲁迅后传》可以有不同的写法。人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围绕着鲁迅本人的是是非非,截然不同的评价。的确,这些材料收集起来,足可以写成一厚本,甚至几厚本书。但我想,鲁迅是不在乎这些事的。在他看来,不虞之誉和不虞之毁是同样的无聊。鲁迅生前,所受的攻击就很多,他的看法是:“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买钱,连尸体也成了他们的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他的这种担心,终于来到他自己身上。对鲁迅伤害最大的,还不是对他的无聊的攻击,而是打着他的旗号,来做违背他意志之事。这时候,他已无知无觉,无法抗辩了。但有知有觉的后继者,却因捍卫鲁迅的文学传统,而经受着苦难的历程。我们选择几个抬棺人来作为《鲁迅后传》的写作材料,也许更能透视出鲁迅死后的命运。
时代周报:为什么选择了萧军、胡风、冯雪峰、聂绀弩、黄源、巴金六人作为《鲁迅的抬棺人—鲁迅后传》的主角?
吴中杰:我以为这六个人的遭遇,可以代表坚持鲁迅文学路线者的历史命运,所以选择他们作《鲁迅后传》的主角。
时代周报:萧军独立不羁的个性,你认为从哪些细节中反映出来?他的命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什么典型意义?
吴中杰:在强调文艺要服从政治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他敢于提出作家要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在批判王实味的大会上,他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在遭到众人围攻时,他敢于站出来辩论、对抗。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如果中国作家都有这种精神,中国文学也就会是另一番面貌了。
时代周报: “胡风事件”作为影响日后中国文化的重要事件,你认为发生的原因何在?
吴中杰:主要是由于缺乏民主与法制。作家应该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不应该在文艺思想上强求一律;何谓“反革命”,应该有法律上的明确规定,所谓“罪证”,应该允许法庭辩论,不能由领导说了算。“胡风事件”的出现,说明当时中国实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它扼杀了文化上的生机。
时代周报:冯雪峰与周扬的矛盾,个人的因素重要吗?还是有什么外因?对整个文坛产生了什么影响?
吴中杰:冯雪峰与周扬的矛盾,有个人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文艺路线上的分歧。冯雪峰走的是鲁迅所开辟的现实主义文学路线,强调敢于直面人生,敢于正视现实,反对按照政策来写作品,因为政策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是生活本身;周扬则强调文艺服从政治,提倡文艺写政策,只从政策的角度来要求文艺作品。这是他们的根本分歧,也是问题的实质所在。在当时的形势下,冯雪峰是必然要遭到批判的,但这样一来,文艺也就变成了政治的工具,路子愈走愈狭。
时代周报:黄源一生在文艺与政治的夹弄中,能否坚持早年的信念?
吴中杰:黄源由于多年来受到部队文化工作的熏陶,他还是想用文艺来适应和服从政治需要的,他只是想保持一些文艺的特色,使之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就是这一点也不允许,所以他在文艺与政治的夹弄中落马了。
时代周报:巴金在1949年以后17年的创作生涯,经历了什么样的挣扎?晚年为什么提倡“讲真话”?
吴中杰:1949年以后,巴金一面想适应新的政治要求,努力改造自己,一面又想使自己的创作保持一点文艺的特色,想反映一点真实的情况。这样,他就进行了苦苦的挣扎,结果还是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而不断受到批判。也就是在不断的批判中,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他终于省悟了,在思想上摆脱了桎梏,而重新提出了“讲真话”的口号。这其实是五四新文学的基本精神,是鲁迅早就提出过的,但后来在“文艺必须服从政治”的要求下被淹没了。巴金在“文革”以后重新提出这个口号来,还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时代周报:写完《鲁迅的抬棺人—鲁迅后传》,你如何反思书中这“六条汉子”在历史漩涡中的命运?
吴中杰:他们的悲惨遭遇,实在并非偶然。因为鲁迅强调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反对“帮忙文学”和“帮闲文学”;提倡文学的真实性和批判性,反对“瞒和骗”的文艺;而且,他早就看到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却绝不屈从于政治。这几位抬棺人沿着鲁迅的道路前进,继承他的文学事业,怎能不在政治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呢?
时代周报:鲁迅身后引起的思考与争议从未停息,你认为鲁迅精神在当代还有什么价值?
吴中杰:在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多的还是随大流的人物,因此,正需要鲁迅所倡导的独立精神,需要他的思想深度。这就是鲁迅精神的当代意义。
1
2
|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