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诗人泰戈尔婚姻生活不幸 在中国获得“新生”(图)

2011年07月09日 09:00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梁 伟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理性的中间路线

20世纪的印度,像众多的非西方文明传统国家那样,亦要面对如何应对强大的西方现代文明的问题。是全盘西化?还是抱残守缺?泰戈尔走的是困难的中间路线。以赛亚·柏林称赞泰戈尔说:“面对来自左翼和右翼、西化派和传统派的轻蔑和威胁,努力寻求真理,这在我看来是最难得的一种英雄品质。”泰戈尔批判西方殖民主义和过度发达的科技文明,但并不盲目排外;泰戈尔对印度文化拥有强烈自豪感,但并不走向一种狭隘或极端的文化民族主义。

泰戈尔跟托尔斯泰和甘地一样,都反对非道德主义和暴力,可是他却并不像他们那样过于绝对的道德理想主义。他认为国家的富强必须依赖知识和理性的探索。他非常重视教育,他的演讲酬金和大部分诺贝尔文学奖金,都用在了资助教育。

虽然泰戈尔以英语的形式发挥了其诗才,但他以富于高贵、深远的灵感,将自己理想中的祖国描画成和谐、美丽的乐园,人们有知识,有理智,追求梦想、完美,自由幸福,不再受压迫。他有一首诗里面这样写:“当我找到了自己的自由时,我找到了我的歌。”对于一位伟大的诗人来说,“自己的自由”,无疑就是他的祖国和人民的自由。这样的情怀和梦想,才是泰戈尔诗文的恒久主题和他赢得世界声誉的重要原因。

“竺震旦”的中国情

泰戈尔是热爱中国的,他在中国作过多次演讲,他洪亮的声音、温和诚挚的语言,他孜孜不倦阐述的理想,感动过很多听众。他的64岁寿辰便是在北京和胡适等许多文人学者朋友共度。梁启超赠他一个中文名“竺震旦”,泰戈尔在诗中欣喜地写道:“我取了中国名字,穿上中国衣服,我心里明白:我在哪儿找到朋友,便在哪儿获得新生,朋友带来了生的奇迹。”

1924年4月,应梁启超、蔡元培之邀,泰戈尔第一次访华,在黄浦江畔的码头登岸,徐志摩等人陪他同游杭州。秀丽的湖光水色使人留连忘返,此时的泰戈尔像孩子般欢呼,赞叹说,真想在湖边买个小屋住上几天。4月15日,泰戈尔在杭州灵隐寺演讲,随行的有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泰戈尔对他诉说,觉得自己的生命是与中国人拼在一起了。这位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传说凡是讲孟加拉语的地方,无处不听到有人日日吟诵他的诗歌。印度、孟加拉两国的国歌歌词,都是出自他笔下。而泰戈尔乘船来到上海的时候,或许才真正体会到一种东方的静谧无求吧,他说:“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

1929年的3月下旬,泰戈尔赴美国、日本等地讲学途中,下榻上海小住。当时徐志摩和陆小曼生活在了一起,由于两人是婚外恋结合,时人非议颇多,而泰戈尔是极少数支持他们自主婚姻的人之一。短短3天的私人访问,徐志摩的家中诗声萦耳。泰戈尔把新作朗诵给陆小曼听,用孟加拉语念完樱花的小诗,泰戈尔不禁老泪纵横。临别前老人赠给夫妻俩一件金丝绣的印度民族风情图案的紫红色丝织长袍,声音颤抖地说,这就当是永久的纪念了。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泰戈尔 文化民族主义 非道德主义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