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商业中心区通往外滩公共市场的路上。
刘香成的上海叙事
“我第一次来上海是1976年,那年也是我摄影事业的开始。” 刘香成的上海记忆与黑白电视机有关。那一年,背着照相机的25岁青年刘香成在上海大街小巷行走。晚上8点,里弄里居委会门口坐满了自带板凳的大叔大婶和孩子—他们围着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刘香成对这一幕记忆犹新。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份—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刘香成这种微小的“里弄电视机”记忆迅速被巨大的悲痛淹没。悼念毛泽东去世最终成了刘香成对那个年份上海的肖像描绘。
《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一书正文以年代为主线,共分为6个章节:“现代上海的诞生:1842-1926”;“南京政府时期:1927-1937”;“兵临城下:1938-1949”;“信仰的时代:1949-1978”;“从样板到蓝图:1979-1999”和“迈向未来:2000-2010”。
全书从那张耳熟能详“南京条约签订”的版画开始,回顾了上海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中心的历史。
在20世纪30年代,它迅速发展为有“东方巴黎”之誉的亚太商业中心。经历十余载战火的摧折困顿,经历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重现往日繁华,成为今日中国内地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这是一部悲喜交加的城市变迁史。
“本书收录的500余幅图片来源于国内政府机构以及国外大型图片社、全世界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以及当代杰出摄影家的作品。”刘香成介绍说,除了他自己的作品外,国际顶尖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国内知名摄影家沙飞等人的“上海肖像”均被收入画册。
“接受企业联合馆的委托,有机会发现上海的故事,我很兴奋。”刘香成说,在过去一年搜集资料、看作品的过程中,康有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引导着《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一书的编排,“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呈现,早年老先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梦想可以在这里(上海世博会)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