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时,京广线已经开通,从北京运兵至武昌,只需二三日,但荫昌号令不行,北洋军囤兵不进。袁宫保不出山,大清帝国最具战斗力的北洋军便一日不动弹。
从彰德到北京
为解荫昌之困,清廷于10月20日再命“小站旧人”、协理大臣(相当于今日副总理一职)徐世昌微服前往彰德,询问袁世凯意图。
袁开出六项条件:一,明年召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开放党禁;四,宽容武汉起事人员;五,授以前方军事全权;六,保证粮饷供给。这六条,实际上要把军事与政治大权,全部从皇族内阁手中夺过来,甚至于载沣与奕劻的地位,都将不保。
鉴于袁世凯要价太高,清廷只好倚仗荫昌。但北洋军囤兵信阳(河南)与孝感(湖北)之间,并不执行命令。10月22日到24日,湖南长沙、江西九江、陕西西安纷纷发生起义。25日,革命军在汉口发动攻势,进展到三道桥。革命来势迅猛,不仅南方震动,北方的形势,也渐趋不稳。10月27日,载沣不得已召回荫昌,委任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接替其职务。前线的北洋军听闻袁世凯要亲自来督军,一个个摩拳擦掌、兴奋不已。同日,踌躇不前的冯国璋下令猛攻汉口,数日后就攻陷汉口。袁世凯未出彰德,就给清廷送了份大礼。但袁世凯组阁的要求,清廷并未满足。
恰此时,“滦州兵谏”帮了袁世凯一个大忙。武昌起义前,清政府抽调驻防奉天的新军第二十镇进关举行秋操,军至滦州,武昌起义爆发,清廷令其暂驻滦州。10月29日,该镇统制张绍曾发动兵谏,要求在本年内召集国会、选举责任内阁、皇族不得充当国务大臣等。张绍曾的动议,与袁世凯六条相差无几。清廷内外交困,当即就下罪己诏,并准备随时“北狩热河”。
为防清政府过快倒台,11月1日,袁世凯终于离开彰德前往孝感视师。11月9日,清廷通过资政院选举的形式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载沣自动解除“摄政王”身份,以醇亲王名义退归藩邸。
1911年10月11日至11月9日,从彰德到北京,从“钓翁”到清政府的实际代理人,袁世凯走了一个月。同是这一个月,多省宣布“独立”,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终将落幕了。北洋军攻占汉阳的同时,南京被革命军攻下,而在与革命军且战且停的同时,袁世凯派随员刘承恩与黎元洪联系议和,并派出唐绍仪与南方代表伍廷芳议和。双方都达成了默契协议,只要袁世凯“驱除鞑虏、拥护共和”,便选举他为民国大总统。
(本文撰写时参考了陶菊隐著《武夫当国》、李宗一著《袁世凯传》、文斐编《我所知道的袁世凯》等资料。)
■ 诗文评价
袁世凯的自挽联: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二儿子袁克文讽父诗: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历史学家唐德刚评价:
袁世凯之当国正值我国近代社会、政治转型的开辟时期,而他又天生是个“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曹操型的人物,主观的个性和客观历史发展的轨迹,两者凿枘不投,怎能不粉身碎骨呢?
■ 袁世凯轶事
春节的由来
1913年7月,内务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因当时是“五族共和”,端午等汉族节日列为全国节日不妥),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
■ 那一年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0月14日,清廷下旨授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称疾不出。10月20日,袁提出了包括组阁的六大上位条件。10月27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接替荫昌去湖北前线督战。10月29日,袁致书黎元洪,首提和议。11月16日,袁内阁成立,军政大权独揽。12月1日,武汉停战。12月7日,派唐绍仪去武汉、上海与革命军议和。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电袁:虽暂代,然虚位以待。1月9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月17日,袁密奏太后劝其赞成共和。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第二天,孙中山辞职,15日,袁当选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