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马克西莫夫:杰出的绘画家和教育家

2011年02月21日 14:33
来源:艺术中国 作者:奚静之

字号:T|T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60年代和70年代,他任教于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油画系,这一阶段是他油画创作的丰收期。

他画了不少肖像。《入睡的阿廖沙》作于1960年,画的是他在中国工作时出生的儿子阿力克赛。儿子睡在初夏花园的小床上,空气清新、丁香花盛开,一片温馨、幸福的气氛。艺术家《杜勃洛谢尔多夫》是马克西莫夫的朋友,他正在自己的画室中作画,一手拿着画笔,一手放在下颌处,目光集中地看着前面,椅背上放着他的军大衣,暗示了他部队画家的身份,这是一位阅历丰富,有相当艺术成就的画家。马克西莫夫曾多次画过他妻子加丽娜•李伏娃的肖像,加丽娜受过艺术专业训练,从事油画和装饰画创作,1955年她随丈夫来到中国,是一位有教养的俄罗斯女画家。马克西莫夫带着爱意,描写了她和她的工作室,画中人的服装、发式和生活环境诸方面,表明了她的职业身份。这一时期,他还画了苏联人民演员契尔科夫、雕塑家基巴尔尼科夫、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宇航员列昂诺夫和库巴索夫等人的肖像和《女大学生》、《农妇达丽娅》、《拿着信的大学生》、《矿工》等作品,他刻画的都是很有特色的同时代人的形象。马克西莫夫常说:“肖像体裁是最难的体裁之一,一个肖像画家必须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领悟对象的内心世界,也就是人民常说的,要善于表现人的内心状态、人的追求和理想。肖像画家的课题是对人物做出心里分析,这种分析有时显得轻而易举,得心应手,但更多时候是艰巨而缓慢的过程,要求画家进行高度紧张的思考。”

马克西莫夫两幅描写苏联女工的风俗画在画界曾得到好评。一幅是他60年代倾注了几年心血创作的《彼列斯拉夫的刺绣女工》;另一幅是70年代表现卡马汽车厂工地食堂工人的《等待作业组归来》。《彼列斯拉夫的刺绣女工》构思于60年代初,1963年画完初稿,最后的完稿日期是1967年。这幅画在构图上很有特色,画面上呈现的是一个劳动车间,自上而下层次分明地描绘了已经绣成的面料、五个女工的形象和窗外彼列斯拉夫小城冬天的房屋和街道,人物、景物安排得当、色彩配置优雅、明快。《等待作业组归来》的题材来自卡马河开发区未来的汽车厂工地。70年代初,马克西莫夫多次深入工地收集创作素材,他看到建厂初期的生活和工作的条件极其艰苦,但男女工人们积极苦干的劳动场面使他感动。70年代上半期他的许多好画,如前面我们提及的水彩肖像《卡马汽车厂工地建设者》系列,就是在这里完成的,促使马克西莫夫创作《等待作业组归来》的动因,是他在工地食堂里看到的动人情景:在一个用白桦树杆架起的简陋的帐篷内,有切好的面包,煎好的鸡蛋,女厨师正准备周到的服务,作业组的工人们很快就会蜂拥而来。《等待作业组归来》(幅面较大180×170cm)于1975年完成,并于同年展出于全苏美展,展出后被苏联文化部作为优秀作品收藏。油画完成的前一年,马克西莫夫还曾用水彩作了一幅尺寸较小的变体画(98×73cm)。油画与水彩画不同的质材、技法、各显其特色。用水彩完成的这幅,现藏苏联美术家协会。在创作过程中完成的许多小稿和草图也十分精彩,大多为有关的美术馆收藏。

60—70年代,马克西莫夫还创作了一些介于肖像和历史画之间的油画,如《战斗间隙》、《20年代的共青团员》和《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等。

《战斗间隙》(1964—1966)的主人公,是卫国战争时期的一位战士。简陋局促的小木屋和他尚未脱下的军大衣、军帽、军靴等,说明他处于战争的环境之中。在短暂的休息间隙,他弹起心爱的乐曲,并陷入深沉的思念。通过他手中的三角琴,墙上挂着的吉他等可以看出,这位战士入伍前是从事音乐工作的。二战期间,有许多艺术家应征入伍,如雕塑家武且季奇、风景画家格里查依等都曾在炮兵部队服役。所以这幅画的内容是有典型意义的,由这幅画开始,引发出他稍后两幅与战争历史有关的肖像创作。

《20年代的共青团员》的构图像一幅当时的集体照片,有如在国内战争开赴前线之前的情景,或某个小县城里召开青年代表大会时所留的合影。七个青年人作摆好姿势状,背景上有革命口号,他们目光严肃,神态庄重,充满了二十年代青年人为保卫十月革命成果而贡献自己生命的激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的画中人物是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马克西莫夫在接近正方形的画面上,把奥斯特洛夫斯基安排在右侧,留下左边较大的空间表现修铁路的青年人。在革命年代艰苦的寒冬里,他们完成了几乎只能在神话里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为此奥斯特洛夫斯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成了残废,但他用不屈的生命和毅力,在病床上完成了他的自传体小说,留给人们一个为革命理想而献身的真实感人的故事。这几幅作品很有时代气氛,用色和构图也力求朴实、简练,引起人们对历史的亲切回忆。

在这阶段的创作中,马克西莫夫还画了一些带有情节的风景画,如《马》、《春天要来了》、《雪》、《修船》、《冬天的傍晚》、《菜园子》等,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至于纯粹的风景画如《小镇》、《冬》、《彼特鲁斯河》、《解冻》等,同样散发出俄罗斯乡间宁静祥和的气氛。

80年代以后,生来热爱大自然与农村的马克西莫夫,认真读书和研究大师们的绘画,对俄罗斯19世纪后期列维坦、谢洛夫等名家的风景画反复深入地探讨,并在作品中加强了意境的营造,色彩更加富有表现力,他在《有太阳的日子•冬天》、《春天最后一畦薄冰》、《银白的花边》、《黑色小溪》等油画中,笔触挥洒自如,色彩关系和谐,自然界的诗意跃然于画面。这时,肖像仍是他心爱的题材,他画他最熟悉的农民,画他的朋友、同行和亲人。他满怀深情地描写他简朴的乡间别墅以及周围的栅栏、草地、锦葵花。

在马克西莫夫晚年,俄罗斯社会处于转型期,俄国文化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冲击,但他仍然饱含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表达他对民族与土地的挚爱。

作为一位杰出的画家,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一位中俄文化交流的使者,马克西莫夫的一生永远值得人们的尊敬和纪念!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